韩华正在完成在美国的光伏全产业链布局
(2022-04-02 09:38:49)
标签:
财经 |
分类: 原创评论 |
3月24日,看到一则消息《韩华成REC Silicon最大股东 明年重启摩西湖工厂》。韩华通过两次收购,终于成为曾经全球第五大硅料生产企业的最大股东,并宣布重启其在美的2万吨硅料生产,以配合韩华在美国的1.7GW组件生产,这一产能约占美国20%的市场份额。消息让老红很是遗憾,为什么不是全球领先的中国光伏企业去收购?
前两天老红发表了《光伏企业的新挑战:从产品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一文,其中“中国光伏企业有必要到发达国家去设厂”、到美国去设厂,是老红连续两年观察全球光伏市场重大变化后的认知。遗憾的是,这一认知好像不被认同,因为文章的阅读量是很长时间以来最低的。可就在这时,只是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七的韩华(前六都是中国),却抢先在美国布局光伏全产业链,“韩华承诺在整个太阳能供应链中确保美国的制造能力——从多晶硅开发到最终的太阳能电池板组装”。
是韩国没有光伏市场机会吗?不是。韩国的光伏电站安装量,2019年位居全球第十,2020年是4GW,2021年是4.4GW。
是韩华在韩国没有发展机会吗?更不是。韩华是韩国第八大多元综合集团,是2021年世界500强位居271位的企业。韩华“未来五年内投资12.8亿美元,实现到2025年在韩国的产能扩大到7.6 GW的计划,扩产的技术路线将并行考虑,包括但不局限于TOPCon和钙钛矿技术 ”。
是美国是最重要的光伏市场,是美国将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越来越难以进入的光伏市场。当前的世界正在变得分裂,能源安全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光伏是最重要的未来能源,美国一定会严控美国的光伏产业链。历史的看,汽车对美国影响巨大,美国限制外国汽车进口,但不限制外国汽车在美国设厂。
更重要的是,韩华光伏从一诞生就是全球布局、全球生产的。更重要的是,这是韩国大企业和中国大企业的最大不同,韩国的大企业大都是生产全球化,中国的大企业目前大都是产品全球化。在老红的印象中,像三星、现代、LG、韩华这样的韩国大企业,无一不是生产全球化的。“HanWha Q Cells大概是美国最大的晶硅组件制造商,产能约1.7GW,其它美国组件工厂产能都是100 – 500 MW左右。美国每年有超过20GW的需求市场”,“韩华 Q Cells在全球拥有近1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组合,其中欧洲约5吉瓦,近日以 7. 亿欧元收购法国RES France的超过5吉瓦可再生能源项目”。
从产品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和韩华有着重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不是产能的差异,而是认知的差异、基因的差异。从产能看,中国企业通威目前的硅料产能是18万吨,韩华只有不到区区2万吨,中国组件生产企业全球排名前六,韩华只是排名第七;从基因看,2010年,韩华收购了中国光伏企业林洋,在选择战略进入光伏产业的同时,选择了在中国生产光伏组件。2012年,韩华收购Q CELLS,选择了在欧洲和美国生产组件。2021年,韩华收购REC Silicon ASA,又选择了在美国生产硅料,建立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总之在光伏产业,当后来者的韩华已经实现了生产全球化的时候,全球领先的中国大型光伏加工企业还只是产品全球化,还只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全球化,造成这种差异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一种中国光伏企业目前不具备的东西。
至于生产全球化和产品全球化孰是孰非的问题,不是老红此文能够回答的问题,但是过去韩国大企业成功的事实摆在那里,所有过去发达国家大企业成功的事实也摆在那里,他们在生产全球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一个大企业如何面对和引导世界经济的问题,也代表着一个经济大国如何面对和引导世界经济的问题。
2021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接近30%,中国光伏产品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举足轻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但只体现在产品全球化层面。到发达国家去设厂,对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来说,不是一个想没想过的问题,而是一个下不了决心的问题。遗憾的是,过去这还是一个选答题,现在这已经变成一个必答题,因为现在世界变了。中美对抗、非典疫情、俄乌战争,世界正在分裂,原来对中国开放的大门正在被一点点关上,并且这一背景将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背景下,大幅领先全球的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如果中国最优秀的光伏加工企业都选择观望,那么让中国的哪个加工产业去选择突破?
参考资料:
《韩华成REC Silicon最大股东 明年重启摩西湖工厂》
《166GW?盘点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
《巴西公布新的净计量规则,2021年韩国新增光伏装机4.4GW...》
《中国制造向何处去?》
红炜
2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