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2012-11-30 17:11:17)
标签:

听火车的宝贝

藏香

科加寺

尼木藏香

旅游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参观完藏纸,妈妈又带我去看藏香的制作过程,可惜制作藏香的工人们晒青稞去了,朗珍阿姨说现在是收获的季节。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Apple对藏香的味道非常的熟悉,我每天都要点藏香,已经四年了。记得Apple第一次闻藏香时呛的直咳嗽,她说:二手烟会让我得肺炎的!我说:这是香,不是烟!她说:点藏香就是老天爷在抽烟!

     没过多少日子,Apple就习惯了藏香的味道。一年后,她对我说:老天爷的二手烟闻习惯后会不会上瘾?我说:不知道。她说:最好别上瘾,否则这辈子我得买多少香啊!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Apple与次朗。


     妈妈喜欢藏香的味道,她说每天如果没闻到香的味道会心里不踏实。周末的时候她会点很多次香,我的衣服都是藏香的味道,同学总问我:你喷什么牌子的香水?怪了吧唧的!我说:西藏牌的。同学们嘲笑我说:世界上根本没这个牌子的香水!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藏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藏文的发明者屯米桑布扎结合印度制香的方法改良成的。禾木县吞巴乡是屯米的故乡,我曾在09年去过,那里河流环绕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藏香,河道中1300多年的水风车吱吱扭扭地咏颂着寂寞的曲调........

  藏香在藏地不单单是供佛之用,也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熏香之物。藏香对人的身心有很多益处,比如:安神益智,预防感冒,定惊,消毒及安定心绪等。

  藏香的制作过程比藏纸复杂很多,技术含量也高,因为藏香多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制作过程要以圣洁为主,否则是对神灵的不敬,尤其是敏竹林寺的藏香制作。

  藏香的制作过程:

  一,先将采回来的藏香原料经香师以“水法”或“火法”处理,减低毒性增加药性;

  二,把柏树树干锯成段,去皮。然后在木段中间打孔,用一个木楔子插进去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个的带动下日夜不停地在石槽板中摩擦,直到磨成泥。在磨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往槽里加适量的水,不让粉末被风吹走;

 三,把磨好的香泥和着各种香料揉搓,在揉搓前必须把手洗干净,一方面保证藏香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洗去内心的杂念;

 四,晾晒香泥,晾晒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五,把晒好的香泥放入牛角挤出来,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其实是藏香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挤的过程中要求藏香笔直,长短一直。

  六,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晒,必须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能过高的地方晾晒,经过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使用了。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河道中的水风车。



    我们走到一个河边,河里有很多的水风车,妈妈说那是磨藏香泥的。那些藏香泥是红色的,妈妈说是木头的颜色。我喜欢这里,因为感觉有点像去郊游。我用手机拍摄录像时一只脚不小心掉进水里,鞋都湿了,凉死了!妈妈说我可以不用拍了,太好了,可以玩了。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香泥晾晒中......

 

  西藏的香如它的风景一样,散落在藏地的各个角落,其中最有名气的为敏竹林寺的梅芭,甘丹寺的熏香以及尼木香。本来约好蓝天一起去敏竹林寺,后因为其他原因没能成行。


  藏香又分为末香,线香,瓣香和盘香。朋友曾送过我一包末香,不知为什么点燃后烟比较大,后来听说末香可以混合油料涂抹在身上防蚊,但不知道油料是该用那种只好作罢继续喷蚊不叮。线香和我们汉地的香一样,枝长如线,故称为“线香”。线香燃烧时间长,又被称为“长寿香”。瓣香我没见过,大概就是一块一块的如花瓣儿吧。瓣香的极品是檀木香,是用来供奉的。盘香我见过,但也只是见过一次,在科伽寺。盘香的形状有点像坛城,燃烧时非常飘渺有型,盘香全部燃烧完正好是24小时,留存的香灰用嘴一吹,四下散去,意境深远。


  藏香配制的药材多达几十种,很多味道是我们汉地人所不熟悉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闻藏香的味道,很多朋友对我说藏香的味道太冲,闻不惯。其实,最初的不适也是一种自我调理,当身体习惯这个味道后,你会发现藏香对人体的好处不单单是预防感冒或安神益智,有时也是一种寄托与满足。记得我第一次在家里点藏香的时候,头疼的快要炸了,整个下午人都昏昏沉沉的,但到晚上的时候所有不适都消失了,相反人开始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现在,只要我闻到藏香的味道,会从内心涌出一股莫名的愉悦。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我真的没想到藏香是用木头做成的,一直以为是泥巴呢。我用手抠了一坨香泥在手心里攥了攥,香泥马上成了粉末。我掏出写着“你好”的藏纸,把香泥包在里面,我要带回家给同学们看看。妈妈说:“你看,木头的用处多大啊,不光给人们遮风避雨提供果实,还可以做成很多的日用品。”我说:“我们人类应该比木头强才对吧?如果我们连木头都不如的话,那下辈子我转世成棵大树。”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在农家买了几块藏香砖,四年前3块钱一块,现在已经卖到15块了。藏香砖是没添加药材的一种“砖头”,当地人用它来打隔断,重量非常轻,可能还有其他的用途。回到北京后,我试着从上面抠下一块点燃,居然着了,味道很淳朴——木香。朋友闻后对我说:什么淳朴啊!不知道的以为家具着了!

   目前北京也能买到藏香,大多为包装精美的藏香,价格不便宜,一次在民俗博览会上居然卖到400多块一筒。在拉萨或禾木,藏香都不贵,毕竟它是当地居民家中的必备品,一把简易包装的禾木香09年卖5块,一筒也超不过30块钱。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其实,我挺喜欢闻藏香的味道的,只要是对我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喜欢,也应该去喜欢!当我知道藏香的悠久历史后,再看细细的藏香,突然觉得它特别的高大!也许老天爷用的东西都是好东西的缘故吧。我想买一些藏香回去送给同学和老师,希望同学们健康聪明,希望老师能够心静不发脾气.....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藏香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会带着藏香走四方。在众多的“瘾”中,唯有藏香是不必考虑“戒”的。 



老天爷的“二手烟”——Apple走西藏(七)


    河里有鱼,我问次朗吃鱼吗?次朗说吃。可我记得妈妈说藏族人是不吃鱼的,因为鱼是水神。我又问次朗点藏香吗?次朗点点头说:“有时点,不是常常点。”在拉萨的这些天里,我发现有时妈妈比藏族人还像藏族人。
    晚上我问妈妈:“你喜欢像藏族人,还是我们的人?”妈妈说:“我喜欢像我自己。”妈妈说人要勇敢地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很多东西,否则都是模仿,没有任何意义。妈妈说:你看藏香貌似长的都一样,可仔细观察每一根藏香都有自己的特点。


                                                                                                                ——摘自《APPlE旅行日记》





后记:
  • 最近因为忙的原因,更新慢了点,请多包涵;
  • 如果闻不惯藏香的味道可以摆着,未点燃的藏香散发的味道比较清淡;
  • 藏香(线香)通常不是插在香炉里,而是躺着放进香盒里的;
  • 过去的藏香都是用牛角挤出来的,可产量偏低,目前有一种机器可以挤制藏香,有点像我们的面条机。我还是偏好手工挤压的藏香,从外形上可以分辨出来;
  • 藏香的质量目前不好保证,优质的藏香易点燃,点燃后不呛不熏眼睛;手拿起来的时候不落灰末,不粘手,燃烧时间长;
  • 不知是气候环境的原因还是海拔的原因,从藏地带回的藏香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弯曲易折;
  • 藏香有药用作用,和我们汉地的化学香料有很大的区别,常闻有益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