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想着在狮泉河休整2天,合计了一下觉得不合算,一是房价高;二是海拔高;还不如一鼓作气到扎达休整呢,扎达房价和海拔都比狮泉河低,而且扎达可玩的地方多。到过狮泉河的人都知道,不是有海拔跟那儿撑着,您一准认为是内地某个小县城呢。
从狮泉河到扎达三百多公里,全程柏油,对我这个“久经颠簸”的人来说太奢侈了!心里踏实后心安理得地睡个懒觉了,吃过午饭把我的房费耗够点儿了才走。

西藏地区的加油站全让中石油包圆儿了,中石化的加油卡只能当取电卡使。在镇上转了一圈儿证实了中石油的霸主地位,只好再次为中石油做贡献。为哥俩谁做贡献都不心甘情愿!中国老百姓把它们俩养的肥头大耳的!
加满油后慢慢悠悠地往镇外走,沿街看到久违的红绿灯,减速带,中心环岛,测速摄像头,以及各类餐馆,酒楼,茶楼,百货商场,欧莱雅美容中心,成人保健....一边开车一边念着店铺的名字,突然大笑起来,觉得特逗!

出镇没多久有一个边防检查站,忘记关DV了,DV里的我显得很清瘦,令人欣慰的是面部表情还算自信和刚毅,旁边有几个等待检查的人在偷偷地看我,一直“目送”着我回到车里,而我全然不知。小罗曾对我说过:你这种打扮的人让人摸不清门道儿。
我这种“品相”的人出门在外有一定的“优势”,至少让别人闹不清我是干嘛的也就不敢轻易地对我问东问西,即使有人问也带着点“小心谨慎”,这让我无形中占了主动,和人打交道时不会有太多麻烦。

路太平了,牧牧在行驶的过程中没有一点声音,最初让我有点不适应:我在开车呢吧?
臭臭四平八稳的坐在副驾上。
“嘿,聊会天嘛。”
“这路像不像咱的六环?”
“以后会不会收费啊?”

昨天还是想停就停,想停哪儿就停哪儿,今天我要守规矩了。
昨天我还可以随便的唱山歌,今天我要守公德了。
这些原本不用考虑的问题,从现在开始要加了进来,而且是离文明越近要加的越多。
突然感觉自己像个野孩子,因要守这些规矩而变得有点烦躁不安。
我的音响里有佛教和瑜伽音乐,许巍领衔的中文歌曲,经典英文歌曲和吉他乐曲。
听的最多的是佛教瑜伽音乐,这种音乐要比许巍他们更适合在西藏听,因为大部分时间你需要的不是斗志昂扬,而是心静如水。沉浸在贝玛千贝咏颂的白度母心咒中,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会让你轻易地去联想,也就没有了臆想中的是是非非。
一个字都不懂,可每一个字都仿佛充满了慈悲,普照着人间万物。那是山水发出的声响,那是天地发出的声音,也是从我心肺里发出的空灵之声......不懂是有道理的,不懂才会专注感知,不懂才会保留一份纯真。
每天都在这份难得的心境中与天地融合,仰望远方的信仰,灵魂随之飘到了天空中......有一种美是人看不到的玄妙与宁静。

许巍朴树汪峰郑钧的音乐是出征时最嘹亮的号角,也是凯旋时响彻云霄的鼓点儿,让人荷尔蒙升高。以前觉得许巍的音乐和西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慢慢地发现,他们的音乐就是一个游子对征途的咏叹,对“在路上”的一种向往之情,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他的音乐只属于自由。
欧美音乐放到西藏有点不伦不类,听的很少。
吉他曲在晚上赶路的时候听比较好,四周什么也看不到,脑子里却有清晰的六根琴弦以及上下翻飞的手指......时间不再那么难熬。
郭德纲的相声在我的CD包里一直没拿出来,到了拉萨让朋友带回北京了。我的这趟旅行不需要他来给我添加笑料或打发时间。

奇怪的是,我没有收录过藏族音乐。“阿姐鼓,回到拉萨,青藏高原,坐上火车去拉萨”是我唯一听过的“有关藏族”歌曲。还都不是本土歌手写的。
不太喜欢西藏的音乐(民乐),西藏的音乐不够唯美,不符合我的口味,我不能喜欢西藏的一切吧?哈。我听过他们的劝酒歌,除了好嗓音和高两个八度外没有旋律,平淡的如他们兑过水的青稞酒。也听过他们跳锅庄的音乐,感觉曲调,歌词和舞蹈仿佛被分离了,就像他们打酥油,水是水,油是油。
现代藏族人谱写的藏族歌曲又总让我和蒙古音乐混淆,不听也罢。
我说这些不妨碍别人喜欢,更不希望主导他人的喜好。大家也别劝我,我不喜欢的东西怎么劝也没用。

说一个前两天收到的评论,这个评论可能因有骂人的话被自动转到垃圾评论里了,大概的意思是:他刚从西藏回来,西藏是个让他失望透顶的地方,都怪我们这些人把西藏吹的天花乱坠让他上当受骗....最后骂了一句很脏的话.....
不知道这人在西藏受了什么“委屈”让他能如此痛恨西藏以及描写西藏的人。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他不是因为看了我的博文才去的西藏,但他把我也归到“忽悠”他去的那堆儿里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评论让我想对他说一句话:我说牦牛粪香你就真吃啊?
我说牦牛粪香是燃烧后的香,有些人听到了香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你能怪谁呢?牦牛粪在我和他眼里根本不是同一种物质,他当然觉得粪便不好吃了,所以他感到愤怒也情有可原。今天提到这条评论不是小肚鸡肠,是从这个人身上能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跟风;二是缺乏主见;三是不自信;四是怨天尤人患得患失,五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常这样的人活不出彩儿来。
确实有很多人看了西藏的图片或游记奋不顾身地奔赴那里,有震撼的,有失望的,有丢了魂儿的,有发誓不再去的。可这关西藏什么事呢?又和写西藏的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完全是你个人的问题,还没有哪个人去玩是被迫的!面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见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西藏不会因为你去或不去就改变“容颜”和“品行”,也就是说在你被“忽悠”前要弄清楚一点:你是否适合西藏!人还不够强大到让西藏来适合你,不是吗?

还是想奉劝那些还没有去过西藏的朋友:
- 去之前问问自己除了风景外,你能承受那里多少?包括身体上的不适和民风的不同。
-
他人所遇到的“传奇”未必你就能遇到,你会失望吗?
-
你能保证自己的运气够好吗?如果不好你会坦然接受吗?
-
西藏未必能让你带回美好的“故事”,你能释怀吗?
- 你能正确对待他人眼中的西藏和自己眼中的西藏的差异吗?
-
最后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真想去,还是因为别人去过了你也非要去?有没有虚荣的成分在里面?这点很重要,尤其是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什么人遇什么样的事,心境不纯的人会大失所望。
我去了5次西藏,只带回了一部“故事”,这还不能说明一切吗?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拿出自己的主意来,去谱写属于自己的乐章。

插播完“广而告之”接着唠叨。
我喜欢看经幡,无论新旧都喜欢。藏北的经幡很少见,即使有阵势也很小。
印象中我只挂过一次经幡,是07年第一次进藏时在梅里雪山挂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这只趴在经幡和牛角中的流浪狗很像我后来遇到Doggie。
讲一个朋友的狗狗故事:这个朋友是个佛教徒,每天在自家的佛堂里诵经,她的狗也会在一旁趴着,很多年过去了,狗狗渐渐老了,可还是每天陪主人在佛堂里念经,有一天,狗狗自己进了佛堂再也没出来....后来朋友把狗狗火花了,在一堆骨灰中发现了几颗舍利.....




阿里三围,普兰,日土,扎布让,多好听的名字。
这些被雪山,岩石,湖泊环绕的地方充斥着动人心魄的“传说”。
当一个人面对历史的时候,似真似幻,无法感同身受。有时,历史就是一个久远的故事,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我的车很干净,我的人很精神,我的路很平坦,还求什么呢?


安定团结,是我们这代人要书写的篇章!

缺氧不缺精神是高原官兵的口号和精神,对于我们来说还要有,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德,缺氧不缺钱,缺氧不缺健康......等等。
奉献和贡献的区别在哪儿呢?

阿里的山美轮美奂,点题!哈!
后记:
- 从现在开始,如果房间里有电话,一定拔掉,一些值夜班地“职业”妇女很“敬业”;
- 阿里沿线的加油不成问题,有93号汽油;
- 路非常的平坦,比青藏线好很多,但还是要注意车速;
- 停车拍片儿的时候尽量找可以下道的地方,不要影响过往车辆;
- 轿车完全可以从拉萨开到狮泉河;
- 个人认为从藏北进入阿里有先苦后甜的快感。从北京到拉萨,再到狮泉河全是柏油路,长时间习惯油路后进入藏北的颠簸路段时,人已经很疲劳了再走这样的路面会比较容易崩溃。
- 提到“火车”想到我的人还真不少,不过请放心,借朋友的话:我是一列皮实经造的绿皮车。
- 我的这篇博文有点像藏族的音乐,图是图,文是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