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说我像三毛,可不看三毛的书已经有十多年了。
在这十多年里唯一能让我想起三毛的就是那些说我像三毛的人。
到底像在哪儿?从未问过。
“像三毛”总有一种虚荣,彷佛像了三毛就变得与众不同,可以把自己脱离出去。
然后孤高起来,渐渐地不会为人处世了,慢慢地疏离寂寥起来。
幸好我还要谋生。
不过,像“名人”总是好的,如果恰巧是你喜欢的名人就更好了。
三毛是我最乐意“像”的一个人。
最近几年说我像她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是我也到了三毛开始讲“故事”的那个年龄了吧。
年轻人是不会“像”三毛的。
从书架上抽出她的书,扉页上写着我拥有它时的年月。
十多年后第一次翻开,少年的味道溢了出来.....
用了四五个晚上,看完了这本承载太多美好的“少年”书。
发现, 美好没了!少年也没了。

三毛诠释了一个自由的人生,在少年眼里是规划未来的蓝图,可在中年人眼里是奈何!
自由意味着——孤独!
这绝不是人性的自然本质,所以羡慕的人多,涉足的人少。
绝大多数人也只能处在“意淫”的快感中罢了。
谁能真正地做到“身心的自由”呢?
即使身体被束缚,心灵是自由的,也好啊,可是呢?
我用尽了所有的努力试图让自己“天马行空”....
可到头来,没了根基,却背负着沉重的歉疚。
自由的人多少是没什么责任感的!他们之所以自由必须不被过多的因素干扰。
甚至父母的关爱。
不加约束的自由很像“自由落体的千球”,其结果是重重地摔在地上。
三毛不快乐!即使她拥有硕大的光环,如山的赞美,她始终不快乐。
她自由无章法的情感和生活阻挡了很多友善的事物。
没人能,也没人敢站在她的“高度”去解读她。
孤独到了极致就是孤!
自我到了最后就剩我!
她用结束生命总结了自由的一生。
到底是悲?还是可悲?仰或是我最初认为的那样:我做完了我该做的,我走了....
“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弄个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三毛曾给她父母写了这句话,
他的父亲回信说:我恨你,因为是你杀了我的女儿!
后来她果真很“自由”地杀了父亲的女儿,母亲的孩子。
她没有问问爸爸妈妈他们的幸福归宿应该在哪里?
可她也曾对荷西说过这样的话:
“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力的。”
爱情永远高于亲情。
算了!
她的心很疼,疼的就剩下疼了。
疼是她所有感情中唯一的情感体会了,疼的无暇顾及他人....那就走吧!
耳边又响起我妈妈那声“吼”——像藏族人可以,但不许像三毛!
回到最初,我像她哪儿?我像她的自由状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