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历黄山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里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也不清楚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名人雅士来这里登高望远并留下传世感叹,然而黄山的名字始终是如雷贯耳的。在电视上,也不知看到过多少次山上秀美的风光,但如今真的有机会踏凌绝顶时,我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兴奋与激动。
车驾临黄山时,已是正午时分,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半天的时间是不可能游览黄山全貌的,于是我们选择在石门峡、凤凰源和九龙瀑这三个黄山周边的景点消遣下午的时光。
石门峡看名字就知道,突出的是最后的“峡”字。虽然早就知道爬山是个累活,但在爬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到了超出预计的疲倦。我奋力爬到了半山腰,望至山下时,除了美景,就已觉得头晕目眩,恼人的恐高症害得我在看得到近在咫尺的山顶处选择了下山。虽说爬山在乎的是过程,但疲倦侵袭而来的时候,再美的景色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累了。

然而凤凰源就轻松很多了。既然是“源”,那么一定与水有关。顺着山路往源的上游逆道走去,渐渐看到溪谷里散乱的怪石中一汪汪的清泉。怪石光滑而圆润,清泉晶亮而澄澈,顺着源头望去是远处截断阳光的群山,看不到源的尽头。在依然有些燥热的十月天,清泉无疑是消暑的良方,更是沁人心脾的精神享受。

九龙瀑则像是凤凰源的高潮,不是一抹清泉,而是一撮流水从岩壁上倾泻而下,形成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瀑布。和许多游人一样,我也躺在了岩壁下面不远处的一块大石上小憩,耳边交织着的是游人的欢娱之声,流水的倾泻之声,飞鸟的鸣啼之声,还有山间的阵阵萦绕的回声。睁眼看到的是群山包裹着的一小块天,闭眼听到的是所有声音交织而来的心灵的空灵与安逸。终于知道,此时有声胜无声。

带着一丝疲倦与满足,终于赶在太阳落山时回到了驻地。在夕阳下,在黄山里,在热浪褪去的微风里,品一壶上好的黄山毛峰,畅谈着茶香与美景,想象着第二天主风景区的行程,从没感到如此这般的惬意与陶醉。
第二天的凌晨三点,我们就被宾馆里急促的电话声叫起,我没有持续的睡意,反而相当的兴奋,因为几个小时以后,我就能站在梦寐以求的黄山上。
到达黄山大门时,是凌晨四点,天空中依然还闪烁着数不清的星星,大门外就已聚集了上千的游客。我们选择了坐索道上山,当然也有人选择从黑夜里就开始徒步爬上去。等待的过程始终是漫长的,直到整整三个小时以后,索道才终于来到我们眼前,而这时天早已大亮。八分钟的索道,上山的景致只是走马观花,我也会有些怀疑自己是否在上山的途径上做了错误的选择。但当索道到达山上,我们看到气喘吁吁的那些徒步上山的熟脸时,我想索道省下的也许不仅仅是力气,还有看风景的好心情。

看过数不清的黄山的照片和影像,但真正身临其境之时,才觉得黄山不仅仅只是相机里的模样,毕竟,自己看到的才有着立体的风景与心境的交织。我已没有心思去听导游讲解的一个个怪石奇松的传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之想努力寻一片观景的好去处,然后静静的看着连绵起伏的山脉,怪异的山体和石头在我的想象里有着独特的造型,远处的山被云雾拉向了天际。

由于路线的原因,我只能远远的遥望着那块闻名遐迩的飞来石,脑中竟浮现起红楼梦里的爱恨情仇。当然,黄山上的石头可不仅仅只有飞来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鳌鱼,狗,从特定的角度看,形态之像的确是栩栩如生,再加上高山峡谷的背景点缀,难怪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游人流连忘返。有些老外朋友索性背起了野营的行囊,不顾物资的沉重为的就是在山上多留几天,多在美景中陶冶沉醉几天。

十一黄金周的天气实在太好,我们没能赶上神秘飘渺的云海奇观,但也有幸没有云雾的缭绕,景物才能更加清晰的显现。至于奇松,倒不觉得迎客松有什么珍贵之处,因为从上山开始,一路上所见到的松全都是那样的古怪,悬崖峭壁之间,不计其数。或许迎客松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吧,不然何以成为黄山的标志。于是,还是选择挤到人群中,选一个好的角度,花上几秒中,按下快门。

如果说庐山是秀美,那么黄山就是壮美。其实山上除了怪石和奇松,什么也没有,没有瀑布,没有水,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然也看不到飞禽走兽。鸟儿飞不到这么高,只是偶尔看见一只机敏的小松鼠,然后一眨眼又不见了。黄山是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的结晶,山路上到处都能看见其景观的形成简介,如此的多少年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山势巍峨,群峰叠翠,所有的这些有机地组合了起来,形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下山的路异常艰难,我们选择了徒步下山,而非索道代步,终于明白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窘境了。不平整的石板阶梯,没有扶手和栏杆的支撑,我们足足下了三个小时,最后连腿也开始发抖。在留恋完黄山的美景以后,我们以这样有些残酷的方式结束了我们的黄山之行,然而下山的疲倦永远不会是对黄山的记忆。
徐霞客有句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去过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岳,但我想,就算是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任何一个岳,我也可以算是都去过了,我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因为,我去过黄山,我会永远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