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条
(2022-09-30 10:52:35)一张纸条
彭广军
近得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伟大的战略决战》,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繁体字,纸张业已发黄变脆,读起来需要小心翼翼,很费力,但我很喜爱。
此书为“革命斗争回忆录”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战功赫赫的十六位开国将帅,文风朴实却文辞鲜活、文采斐然。说实话,我原以为戎马一生的革命前辈大部分应该属于“厚重少文”的,但这些文章颠覆了我的想法。由此看来,文武之道到了高级阶段,其理想通,其功相近,可谓是殊途同归了。
曾如清将军的文章是《首战窑湾》,记录的是1948年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一纵取得山东的战斗胜利后,转进至鲁中济宁地区投入淮海战役的过程。时任华野一纵一师政委曾如清(一些关于曾将军的介绍说他担任师长,恐有误),同师长廖政国率全师官兵追歼敌人至瓦窑镇附近,按上级的战略预想是,该师与兄弟部队围歼敌63军后立即转往新安镇攻打黄伯韬兵团。11月8日,部队运动至运河东岸的窑湾一带,终于包围了敌63军。
敌部渡河西逃不成,即进占窑湾及外围村庄,固守待援,作困兽犹斗,战斗相当激烈。我一纵三个师全力进攻,支前民工、地方民兵、游击队员、向导纷纷拿起武器加入了战斗队伍,经过逐村逐户的激烈战斗。11月11日下午5时,总攻开始,至次日凌晨战斗结束,我军干净彻底歼灭了敌63军全部。
战斗过程及胜利的原因在此不作赘述,文章中的一个细节却让我很感慨。
战斗尤酣之际,“一位房东老大娘,手里捧着一面坡镜子、一张纸条、一些中华币(刘邓大军开辟的中原根据地流动的地方货币)”走进是指挥所“讨说法”。曾如清政委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着:“房主人,对不起。我因打墙洞射击敌人心急,机枪脚碰坏了你们梳妆台上的镜子,现特按价赔偿。请原谅。三团八连战士朱胜明。十一月十日中午。”
曾政委刚想解释,大娘说:这像什么话呀,自己家打仗,碰坏了镜子还赔钱……说完将钱和纸条留下就跑向了抬担架队伍忙活去了。
民兵队长告诉曾政委说,大娘是翻身农民,此前因为分了地主的地和房,却被地主带着蒋军回来清算倒租,把她丈夫投进运河淹死了,还活埋了她当村长的儿子……现在主力部队来了,她积极参加支前队伍要卫自己的胜利果实。
曾将军在文章介绍道:窑湾,位于运河和沂河合流处的南面。全镇三千余户居民,南、西、北三面被运河环抱着,东面是一条两三米厚的围堤。
其实我对窑湾还是比较熟悉的。该镇现隶属江苏新沂市,除了运河运河合流,还处于骆马湖之滨,是个千年古镇,在漕运发达的时候,窑湾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码头,舟楫如梭,客商云集,一度有苏北小上海之称。现在发展势头错。
我去过窑湾三次,第一次有朋友热情接待,第二次自己去的,感觉都很好。第三次是与家人去新沂看桃花顺便拐去的,车到了镇子口头,我欲向街口一个商户要点热水泡茶,不成想水没要成还被怼了一阵,而且他说话相当难听。
尽管我也想,可能是人家那天正好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儿,或者早上他正好跟老婆吵了架呢。但说实话,此后我对窑湾的印象已经不是很好。今天读了曾如清将军的文章,我就在想,现在的人似乎已经少了一些热情,不是那么纯朴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