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新村
(2021-05-26 16:45:06)古厝新村
彭广军
初夏时节福州已经比较热了,好在昨夜一场大雨使早晨的天气变得云淡风轻,温润凉爽。当地朋友推荐去福州长乐长安村,说那儿是著名的古厝。
车停稳,雨又落了下来,雨丝绵密。接过主人预备的雨伞,撑开,雨落伞上,细碎滴答的雨声立刻连成一片,恰似主人在热情致辞。
欢迎来到我们村,雨中游长安一定会带给各位特别的感受。
擎伞相迎的小伙子身着运动服,一脸阳光灿烂,浑身透着活力。
整洁街巷,气派的小楼,草木葳蕤盈眼,水果清香扑鼻……没错吧,我们来到的是个村子?
它的确是个有着300多户1300多人的滨海渔村。
举着雨伞,走进街巷,我有点儿恍惚,总觉得村子是建在果园里。实则是家家院落栽种了果树,青碧的波罗蜜幼果藏在树叶里,像个羞涩小姑娘;金芒果则隐身绿叶间,像是净空中闪烁的星星……
主人很自豪:我们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鲜果不断。闽南台湾隔海相望,人是一家人,果儿也一家亲,是凡台湾有的瓜果品种闽南地区也有,质量口感没有区别。
当然也互通有无,比如树葡萄就是从台湾引种过来的。
树葡萄,长在树上形状酷似葡萄的小果儿,民居院落里种的有,村旁流转土地上还有个颇具规模的果园,也种了一大片。树葡萄果子小铃铛一般挂着,主人“显摆”似的非让大家摘来尝尝。味儿真像葡萄呢,甜中带酸,是尚未成熟的缘故。
树葡萄仿佛是长在树上的“葡萄”,外形与葡萄几无区别,只是更甜更大些,价格也是葡萄的数倍。而且每年可以成熟四次,但冬季节那茬口感略差些,所以多用来酿酒了,其他三季都是供不应求。
“主人”介绍很生动,先还以为是专职解说员,然言谈举止间多了份情怀,多了份担当。原来他是村里支书,姓林,长乐村都姓林。
林支书是退伍军人,原在深圳服役,眼看就要提干了,父亲却一定要让他退伍回乡,原因简单,当时长安村缺少当家人。
长安村原名长湾村,早在唐代即为“省道”上的驿站,是长乐福清一带学子进京赶考必经之地。保存完好的古驿道、玄帝亭、白石桥系唐乾宁年间建筑,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大齐书院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时任宰相叶向高曾与乡贤在此秉烛吟诗对联,留下一段佳话。
这儿也是水运要道,乘船可直达台江、马尾等口岸。郑和下西洋船队多次泊舟于此,并建“太平港”以祈航行太平安顺。近代村民多有下南洋、走海外习惯,家家户户有亲友侨居海外,现仅在美国定居的就有千余人,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从长安村走出去的华侨有爱国爱乡传统,已多次受到国家表彰。
由于侨属多,长安村历来不穷,可有段时间村民生活却过得甚是迷茫。那时攀比成风,大操大办习俗盛行,把铺张当成有面子,屡屡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这儿大操大办并不像别的地方收份子,而是反过来参加宴席拿红包。既攀比谁家宴席办的桌数多,也比红包大与小……以致民情躁动,民风堪忧。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村民身子也变重了,不要说村里公共卫生,自家垃圾也随手丢得到处都是,使得村里恶臭难闻,蚊蝇乱飞。用村民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候全村已找不到一块巴掌大的干净地方。
新“两委”班子产生后,先从打扫卫生、“厕所革命”着手,村容村貌很快变了样。小小长安村不经意间成了全国最早做到垃圾干湿分类的地方,而且是真正的“零排放”。除了可回收利用部分,“湿”垃圾则发酵成了有机肥料反哺花果。继而变宴席攀比为捐资为村里老人办免费食堂、修缮文物、整修古厝等,捐款数目镌碑公示,村风民俗更是焕然一新。期间也遇到了小问题,比如修缮“大齐书院”时,由于属于侨居海外村民的祖厝,屋主将信将疑,即便房屋濒临衰朽也只肯拿出临街一进给村里试试,没想到修缮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屋主即全部无偿交给村里管理使用,现在这古厝已成了村里文化站和“长安村林氏族规”陈列处,与不远的村委“党建”宣传墙相得益彰。
长安村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标杆,已先后获得“全国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等诸多荣誉。
村外清溪淙淙,纹饰华丽的端午龙舟与古朴的白石桥相映成趣,沿河亲水步道花团点缀,花香漾动,种类繁多的果子令人目不暇接。
雨一直在飘,花果香味儿轻雾般弥漫在风中。徜徉在这古厝新村里,让人心旷神怡感触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