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当年关羽就率军进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告急,曹操派大将于禁率七军救援,秋天,遇到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五六丈,于禁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关羽斩杀大将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打的曹操甚至要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在关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这时不执行“隆中对”的战略计划,趁势北伐,两下夹及魏国,和关羽相呼应呢?
http://p3.pstatp.com/large/15370002f06d55c8f9de
我们先看看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建安二十四年
,到了秋天,大雨不断,汉水暴涨,于禁七军皆没,关羽生擒于禁,斩了庞德,威震华夏,取得辉煌胜利。这时,刘备和诸葛亮都在干什么?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http://p1.pstatp.com/large/15a10007092c5ab5147a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年从春天开始,刘备和曹操就开始在争夺汉中了,经过激烈的较量,刘备大将黄忠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到了夏天,曹操兵败退走,刘备取得汉中,到了秋天,刘备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也就是说,在关羽击败于禁七军的时候,刘备正在沔阳举行盛大的称王仪式。
关羽在樊城和曹军打的激烈,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在汉中趁势发兵北伐,是因为刘备在忙着称汉中王。那诸葛亮在干什么呢?
http://p3.pstatp.com/large/1539000699eb23842467
从“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也在忙着劝刘备称王。这时,刘备和诸葛亮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没心思考虑北伐,和荆州的关羽呼应,两下夹击曹魏。
试想,如果此时,刘备和诸葛亮能清醒一点,认识到抓住汉中之战胜利的这个机会,趁机从汉中出兵北伐,一鼓作气,兵进长安,荆州那边,关羽进攻樊城,也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两下配合,效果一定不会差。那样,孙权根本就不敢偷袭荆州了,关羽也不会丢失荆州,更不会死了,说不定两下一起努力,统一中原,北伐就成功了。
也许有人说,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没有从汉中出兵北伐,是因为隆中对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而此时时机还没到。那么,试想,荆州的关羽已经出兵了,已经取得巨大胜利了,为什么不从汉中发兵呼应一下呢?就算不北伐,也可以减少一下曹魏方面的注意力,分散一下曹魏的兵力啊?
http://p2.pstatp.com/large/159d000782b6eebd55f4
也许有人说,关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没有必要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和兵力,那么,刘备和诸葛亮难道不了解关羽是什么人吗?关羽一向骄傲,在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他能不骄傲吗?兵家大忌就是骄兵必败,难道刘备和诸葛亮就不懂这个道理吗?
也许有人说,刘备和诸葛亮这时从汉中发兵北伐,后方不稳,还需要取得广大人心,那就更不好理解了,刘备都在这时称汉中王了,难道后方还不稳吗?如果没有取得人心,后放不稳,刘备怎么敢称汉中王?既然敢称王,就说明时机成熟了。时机成熟,为什么不从汉中出兵,配合关羽北伐,两面夹击曹魏呢?
所以说,关羽襄樊之战,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配合关羽,从汉中北伐,完全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结果,造成了关羽孤军奋战,被魏吴两军联合夹击,又没有刘备的援军救援,最终丢失荆州,兵败身亡。刘备和诸葛亮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关羽感到惋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