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至三国这一时期,有很多名士,都很有才华,可是他们却选择了隐居,不出来当官,比如,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他也是一位名士,皇帝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没有去,而且,还是几代皇帝都请他去,他始终坚持不就。如此清高,他是谁呢?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管宁与邴原及王烈等人到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谈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太守亲自送别,这是很高的礼节了,可见管宁的名声有多大,受人尊敬。
提起管宁,不得不提一个成语“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子里刨地种菜,突然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管宁不理会,继续锄,跟没看见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看看,受不了管宁鄙夷的眼神后,华歆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由此可见,管宁的高雅,不贪图虚荣,是一位真正的名士。《三国志
管宁传》记载: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於异国,并敬善陈仲弓。
管宁十六岁时父亲过世了,中表兄弟们可怜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办丧事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管宁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在辽东避乱,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后来,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辞让没有接受。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虽然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但管宁始终不去。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皇帝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管宁,这时,管宁去世,活了八十四岁,也算高寿了。
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陈寿评价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管宁真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因为隐居而青史留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