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思想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孟子、离娄下》)。孔子的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
而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战斗。因为,孟子比孔子更具有浩然正气,从他的文章就能看出来,他的文章如大河,滔滔不绝,气势磅礴,而孔子的文章如小溪,娓娓道来。
孟子比孔子更能“以人为本”,难怪后来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看到孟子“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后,生气地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一定要杀头的,恨不得把孟子从土里挖出来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