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  莫里哀《达尔杜弗》

(2010-09-16 22:57:3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作品选》

                                   七.  莫里哀《达尔杜弗》

 

  白尔奈耳太太是巴黎富商奥尔贡的母亲,她和儿子一样崇拜达尔杜弗,把他看作圣徒。奥尔贡还把达尔杜弗接到家来,奉为上宾,并且决定将女儿玛丽雅娜和法赖尔原定的婚约解除,把她嫁给他。可是全家人都讨厌他。白尔奈耳太太看不惯这一家人的自由作风,一大早就赌气回了自己的住所。外表忠厚诚实的达尔杜弗不仅想霸占奥尔贡的财产,而且想勾引他的妻子艾耳密尔。最后他的虚伪在全家人面前一点点暴露了出来。于是他就图穷匕首见,把奥尔贡告上宫廷,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幸好国王圣明,早就觉察达尔杜弗是个骗子,下令将她逮捕。对于奥尔贡,也念其早先勤王有功,恕其无罪。奥尔贡感谢圣恩,还宣布同意玛丽雅娜和法赖尔结婚。

 

  莫里哀(1622——1673),17世界法国喜剧家。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生于巴黎富商之家,自幼喜爱喜剧,中学毕业后即离家出走,献身戏剧。先在巴黎演戏,因受剧团债务的牵连而入狱。父亲把他赎出后又随流浪剧团去外省,达13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了解社会,学习民间戏剧,在艺术上逐渐成熟,成了剧团的负责人。1658年,率剧团重返巴黎,在卢浮宫为国王路易十四演戏获得成功,从此定居巴黎。后来进入宫廷,他的创作也基本遵守当时盛行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但是,他并没有丢失其民主精神,也不墨守成规。他写有大量喜剧,著名的如《太太学堂》,《吝啬鬼》,《贵人迷》,《堂璜》,《愤世嫉俗》等。

 

  《达尔杜弗》全名为《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又译《伪君子》。这部作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宗教人士。在当时的法国,天主教被定为国教,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而教会的活动历来以伪善为特点。在17世纪,有所谓“圣体会”,专门打着宗教慈善的外衣进行特务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伪善几乎是那时上层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恶习。莫里哀的剧本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因此它一上演就遭到教会和王太后的反对。剧本被禁止公演。教会还扬言要把莫里哀活活炸死。莫里哀并未就此罢休,他为完成这一剧本和争取它的上演,整整奋斗了五年。

 

  剧中的主要人物达尔杜弗是一个伪君子,一个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的骗子。此人内心卑劣,心狠手辣,却能言善辩,巧遇应付。他用伪善手段混进奥尔贡的家,目的是骗取恩人的妻女,霸占人家的财产。他能曲解教义,把自己的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他能面临绝境而脱身,进而嫁祸于人。等到一切败露,再不能骗人时,他图穷匕首见,必欲置恩人于死地。莫里哀在剧本中着重揭露这个骗子的罪恶用心和严重危害,这就使剧本对于伪善恶习的揭发,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达尔杜弗”在西方语言中,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在这个剧本中,莫里哀为集中笔力塑造达尔杜弗这个人物,先从间接介绍入手,再层层深入地让人物作自我暴露,剥下伪装,露出本相。剧本开场之后整整两篇,达尔杜弗没有上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谈和活动,把戏剧冲突的根源,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其他一些舞台表演必须让观众了解的事情都做了交代。以便在主人公上场之后,不再分散笔力,同时又可以造成一种悬念,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其次,为了让人物作充分的自我表演,作家设置了一系列极富戏剧性的情景。这个剧本的成功之处,是它不写伪君子的成功而写他的失败。写他有本事转败为胜,嫁祸于人,这才刻画出一个大骗子的形象,使观众产生惊愕与畏惧的感情。剧本最后一幕几乎要导向悲剧的结局,悲剧因素加深了作品的意义。现有的喜剧性结尾是作家根据喜剧这一剧种的要求和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得已而为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