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黄河故道北岸的历史名镇——善堂(上)

标签:
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文化 |
善堂集的沿革历史与隶属变迁
善堂集经历了从什善村到善堂集的沿革历史。善堂集唐代为什善村。20世纪70年代西善堂村出土《唐故张府君及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府君讳泽先本清河郡人也,因官运流于兹,遂今为临河县人也。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岁十月葬于临河县西北五里什善村之平原。”元代已更名为什善堂,简称善堂,并形成善堂集镇。清道光五年(1825)《李氏老茔碑记》载,元至元六年(1269),该村为“大名路滑州白马县高阳乡第四保什善堂”。碑云:“相传,东南隅旧有庙堂一座,卑陋不足以回旋,后有善人十家共募资财增修殿宇,缘此村遂名为什善堂。什者纪数之文也,善者嘉美之称也,堂者正大之义也。”《大德元年修什善堂村东岳庙记》记有:“城北七十里善堂集”、“高阳乡之什善堂村”。 明清沿袭什善堂集。大明万历六年《什善堂集阎罗王庙碑记》载:“滑治之北什善堂集东南隅旧有东岳庙”。清乾隆四十二年《创建经堂阁记》载:“白马□□去城六十里有集镇名曰什善堂”。清乾隆年间,村东、西分别筑寨,始分为东善堂、西善堂。
善堂集因位居古黄河北岸,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隶属变迁。汉属黎阳县,北魏永安元年(528)属东黎县,隋开皇六年(586)改属临河县,金大定七年(1167)临河县拨隶滑州。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改道南徙,从此归属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后属滑县。颛顼帝喾二帝陵在其东部,二帝为高阳氏,这里古称高阳乡,始建治年代无考,但从古碑志和史料记载,高阳乡建治最迟在元代。清乾隆《滑县志》所载《元大德元年(1297)修什善堂村东岳庙记》云:“滑之北两舍而远,是为高阳乡之什善堂村”。明正德《大名府志》:“颛顼庙在滑县西北七十里土山之阳,旧属开州高阳乡,金大定七年(1167)拨隶滑州”。民国时高阳乡已不存在,善堂集归属内黄县。1940年7月为高陵县一区。1942年7月高陵县和内黄县合并称高内县,这里是高内县五区。1944年12月重属高陵县。1949年10月划归浚县,为浚县七区(善堂)。新中国建立后,善堂集为区、公社、乡机关驻地。1974年11月,政府机关迁至善堂集南1.5公里新址。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善堂寨
善堂集寨墙筑于清乾隆年间,解放前寨墙尚存,解放后渐次废毁。据本村老人回忆,东善堂村和西善堂村各自有土质寨墙,寨墙外有护寨壕沟环绕,引硝河水入护城壕沟。每个寨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门外壕沟上建有一架小桥。东善堂村寨较大,形似船型。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西善堂村寨较小,近似正方形,东西和南北的长度大约都在300米左右。寨墙宽度10米有余,高一丈七八。寨门门洞由青砖砌筑,安装木质寨门。解放战争时期,为防土匪顽敌在寨中驻守,解放军将南寨门焚烧,最后仅铁钉就捡了3大箩筐。寨内以东西为主街道,辅以南北小街和胡同小巷。善堂古寨虽毁,但主体格局至今犹存。
彰显历史遗韵的古民居
在东善堂村和西善堂村,至今仍保留着5处较为完整古老院落,20多座古民居和建国前建造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具有豫北地区民居建筑风格,传统俭朴。民居院落以四合院为主,主房多为面阔三间的硬山灰瓦顶建筑。墙体基本上不见青石下碱,多由青砖和土坯砌筑,“里生外熟”。许多房屋为节省用砖,墙体采用“打斗法”砌筑。檐角下墀头也简洁朴实,仅有盘头部分。门头多无题匾。门窗为实榻门,直棂或方格窗。许多主房门口右侧还留有神龛,内供玉皇大帝。配房有平房,也有瓦房,只是比主房更为俭朴。
文物遗存丰富的庙宇遗址
http://s14/mw690/001puYfnzy75xri38e1ed&690黄河故道北岸的历史名镇——善堂(上)" TITLE="乡愁笔记
关帝庙遗址。关帝庙位于东善堂村东头,早年废毁。现遗址上有1995年重建的庙宇3间。遗存文物有4通古碑: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关帝圣君庙碑记》碑;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关帝庙君行宫碑记》碑,下部残缺;同治十二年(1873)《什善堂集重修关帝君庙碑记》碑,碑右下角残;重修关帝圣君庙碑,字迹不清。
菩萨庙遗址;菩萨庙位于东善堂村正中,北正对老北街。此庙历史已无从考证,明万历年间重修,后经人为和自然因素损毁。2011年在遗址处新建用青石雕刻的菩萨庙一座。现庙止仅存残碑一块,字迹残缺不全。
记载高陵县沙区人民抗战的烈士纪念碑
1968年,纪念碑移至善堂集南1公里烈士陵园六角纪念亭内。亭前雕有双手反缚,双腿下跪,背插亡命旗石像二躯,一为汉奸孙步月,一为汉奸孙炳真。1978年1月,高陵县沙区人民抗击孙逆殉难烈士纪念碑被公布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因影响规划建设,碑亭被拆除,纪念碑和石像等被存入善堂镇敬老院。2008年4月,纪念碑和石像交浚县文物旅游局暂存浮丘山碧霞宫广场西40米处空地。2013年,纪念碑和石像移立于浚县象山烈士陵园,立碑和卧碑分别建有碑亭。
远近闻名的长寿之地
善堂集地处古黄河北岸,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该村成为当地有名的长寿之村。东善堂和西善堂两村有许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仅寿星多,而且还有引人注目的长寿之家,许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一些九十多岁老人还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有的还下地干活,自食其力。有的还跟着本村的秧歌队跳秧歌。百岁寿星代表是张梅你,今年100岁。
据统计,东善堂村全村264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45人,占全村人口的1.7%,90岁以上老人18人(男6人,女12人),占0.68%。百岁老人有1人。西善堂村全村160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25人(男9人,女16人),占1.56%,90岁以上老人4人(男1人,女3人),占0.25%。联合国确定的长寿地区标准为100万人口中应有75位百岁老人,善堂镇的“寿星”比例远远高于联合国标准。
(策划:马金章,撰文:郭如民,摄影:张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