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张洼村(中)

标签:
文化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文化 |
村中名泉、名潭和古树名木
张洼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泉水、潭水较多,有张金法泉、西大泉、南泉、北山泉、花园里泉、北地泉、东地泉、黑泉、黑龙潭、簸箕场、圆坑,县志还载有象鼻、龙眼二泉。

南泉:位于浯水河上石拱桥北30余米,该泉出水量较大,四季不断,冬季水汽蒸腾,是村民洗衣服绝佳之地;夏季水质清洌凉爽,是村民洗,衣纳凉之处(泉边上有几棵核桃树)。该泉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干涸,现已荡然无存。
簸箕场:位于浯水河上游地段,花园里地西头,形似簸箕,村民俗称簸箕场。每至盛夏,是该村男性伙伴们洗澡之处,是他们儿时的乐园。有离心式水泵后,生产队遂引其水浇地。

村中的古树名木有:张举、张修老院各有一棵100余年的青檀木,村中俗称棒棒树;张素贞宅院中有一棵100余年的黑槐树;张军宅院有一棵浚县发现的唯一黑叶树,村民又称布袋树,确切名字有待专家认定。该树夏初开黄花,秋后结果实。果实黑亮,滚圆如珠,大如蚕豆,可用于儿童串手链,以示娇爱,并为其祈福;张新成院前有100余年皂荚树一棵。
贤达名人
张文炳(1542~1617):号云嵩,早年家贫,躬耕度日。万历初,文炳父母双亡,内外家事独文炳总理,井然不乱。文炳性格耿介,有胆略,“一生慷慨,赴义乡里”。村中有纠纷者,“公至以直言训决,悉中机宜,争者拜服”。文炳善理财,经营宜沟,不出数年,建大厦百余间,置良田千亩。宜沟与山西、河北交界,顽俗、土匪、侠士杂处,文炳在其地“无不尊称其为张五爷”。
张素履(1609~1686):号柱南,道号坦坦子、嵩岳山人,少时英敏过人。康熙十三年(1674)贡生,次年廷试,授教谕,未任。生平乐善好施,重义轻财。72岁时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作《薪传》(今轶),存之家塾。今浚县碧霞宫有其所撰《 碧霞元君行宫碑记 》。子二:施广、施序,俱庠生;女四,长伯英适武进士柴象太。


张九围(1674~1739):字式廓,号宜川。九围以上三世“皆蜚声黉序”。九围生九月父亡,幼无依倚,家甚穷,但立志成才,为进士张施大所器重。学成后补增广教授,生徒成名者屈指难数。九围性格耿直,反对弄虚作假。后任开封府洧川教谕,提倡“先德行而后文艺”,洧川文风大变。创办社学,“风霜雪雨,必躬赴奖劝”,洧川人阴受其福。卒于洧川学署。
张慎德:晚清贡生,生卒不详,擅交际。与本村10余人于光绪年间据理争回张氏在安阳马投涧祖茔地10余亩。西张洼家庙《立应中门》碑详记其事。

民间有诸多傅山在张洼村的故事,如:《傅青主出山教书》、《傅青主画蚰识雨》、《傅青主妙法治病》等。
(据张继现、张磊材料整理,李成虎先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