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张洼村(上)

标签:
文化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文化 |
屯子镇有两个张洼村,一个是东张洼,一个是西张洼。东、西张洼由一南北流向的溪水相隔,两村距离约三四百米。住在河东边称河西边为西头,河西边称河东边为河坡。

两个村原是一个自然村, 1958年,东、西张洼分别设为行政村。现在,两村合计2000口人,两村中的男性全为张姓,并且同祖同根,均为明初将军、万户侯张冀后裔。张氏明宣德年间从邺迁此居住,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该村人杰地灵,明清两朝,博取功名,晋身进士、举人、秀才等显学的达70多人,他们中存世诗文书画作品众多,并不乏珍品。
村落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据清张皙《张氏系谱序》载:三世祖旻,“性好清闲,常游于浚郊之西北善化山麓,见其地山秀泉清,木蔚草茂,有盘谷之逸风。乃欢曰:此形势之区也,后世子孙必有能兴起者。遂卜居于斯。焉乡因姓著名曰:张家洼。”
立于清嘉庆三年(1798)老家庙石碑载:“浚之西善化山麓有浯水河,河西四周皆岗陵,独东南一壑,相形度势,因名曰:张家洼。”
张皙《张氏系谱序》又载:“越明初,始祖冀,从征汉马以武功封万户侯,家于邺”。

据1990版《浚县志》载:清光绪八年(1882),浚县政区图有张洼(又写作张凹)记载,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有东张洼,西张洼记载。东、西张洼由一南北流向的溪水相隔,两村距离约三四百米。住在河东边称河西边为西头,河西边称河东边为河坡。1958年,东、西张洼分别设为行政村。
综上所述,张洼村青山秀美,泉水清洌,地形有“盘谷”特征。盘谷是山谷冰川下达山麓地带时,在山前汇集冰流加剧掘蚀作用形成的大型基岩凹地或盆地。张洼村得上述地之形势,又有水从北至南,再蜿蜒东流者,能藏风聚气,是为好“穴”,易出人才。而浯水河从张洼村中自北而南,转为东流,正合上述之穴。因此属“盘谷遗风”之地,是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地。至张氏九世,张晳说:“自后绅衿辈出,果能光大前业”(清·张晳《张氏系谱序》)。据统计,明清两代,张洼村出进士一名,举人两名,秀才、监生、武生等共计70余名。至今张洼村民中仍有“张洼村是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的说法。

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资文化遗存
云锦寺:位于象山南山腰,张洼村东北1.5公里,约建于隋唐时期,规模宏丽,主殿三间,供奉释祖,殿内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皆栩栩如生。寺内东南角供奉老奶,原东北角有平房。供僧侣居住。寺前下方有东塔湾、西塔湾,各有佛塔几座。明末清初,傅山曾于此设帐讲学。云锦寺内古碑较多,通明碑是立寺之碑,位于山门正中。据村民讲该碑如镜子一样能照出山前韩庄村。傅山、张皙皆有书作,惜皆毁于1963年。现仅剩明人苟汝安、陈嘉言、李永茂石刻书法作品,极为珍贵。


另有诰封马氏墓碑,张铣墓碑,张宝墓碑《张氏先茔碑记》,张文炳墓志,张九围墓志;云锦寺明李永茂《同张文学登三山云锦寺十二韵》诗碑,明苟汝安诗碑,明陈嘉言诗碑,县档案馆存张冀、张施大、张皙画像及条幅式家谱等。

张洼村有着典型的中原民风民俗。几百年来,张氏族人逢年过节(元宵节),会首组织族人在家祠上香磕头拜祖,舞狮子,跑旱船,抬老四,打铙镲,玩武术,扭秧歌,担经挑,以种种方式,祭祀先人,强身健体,丰富文化生活。
(据张继现、张磊材料整理,李成虎先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