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于无形中
——记我的导师张前
谢嘉幸
http://s7/middle/4d1035bc493ac5b5f018c&690
上图为:学生答辩现场·谢嘉幸教授点评学生毕业论文
1998年我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张前教授的指导下攻读音乐美学博士学位,200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2007年,我的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版)在首届金钟奖理论评奖中获三等奖,同书,在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列举这一事实不是为了显呗,而是我觉得,实在找不出比学生的成果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辛劳、心血和成就了,而我的博士论文及其所获得的成绩,正是这一体现的实例,没有张前老师四年孜孜不倦的教导,就没有我在博士论文上获得的成就。如果说我的成绩是一种鸣响,那么老师的培育在无声之处;如果我的成长有其可见之形,那么老师赋其教诲于无形之中。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一定吧?学生的天赋、基础、努力、勤奋,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因素吗?历史上不乏无师自通的天才,白手起家的“黑马”……?但至少我不是。因此,我需要接着往下说以下的故事。
考学----“我在想怎么帮你”
对我来说,考上博士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86年35岁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硕士研究生算起,到1998年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一共过去整有12年,1997年底,经于润洋老师的推荐,我决定报考张前老师。这之前,我在音乐美学方面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我还是有些顾虑。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和张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和一般的情景很不相同,张老师不像通常导师交代考生如何“面对激烈的竞争”,从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考学压力,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在想怎么帮你”,这一句话给我的强烈震撼至今难以忘怀,其中不仅有温暖,不仅仅有激励,还有许多说不出的感觉。
开题没通过---“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刚上博士生时,我确实有点“持才自傲”,觉得对我而言,“拿下”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不在话下。于是,花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颇为得意地写下了题为“音乐学分析”的开题报告,洋洋洒洒2万多字。对于这样的开题,初为我师的张老师,只笑不语。
开题没通过,评委的理由有二:1、题目太大;
2、“音乐学分析”作为一个学科自于润洋先生提出之后,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要研究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说老实话,开题没通过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张老师这时开始鼓励我不要灰心,对于这样的方向,选择一个合适的点切入就可以。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有了现在这个题目《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研究与写作——“博士论文是你事业成就的基石”
第二次开题通过后,博士选题的研究就正式开始了,对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解释学文献我很有兴趣,而且我也觉得引入到音乐美学领域很有必要,不仅能拓展音乐学分析的视野,也能使音乐学分析的内容更加深入、更加丰富多彩,我开始日以继夜地阅读文献,然而,我对博士论文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还仍然不是很清楚。这时,张老师开始提醒我了:“博士论文是你事业成就的基石,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正是这样一句当时听起来不是那么顺耳的话,不仅成就了我的博士论文,而且让我至今受用不尽。坦率地说,兴趣广泛,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看问题比较敏锐深刻,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这些都是我的优点。然而,如何架构一个跨度很大的,需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这却是我的不足之处。每次回课,张老师都要对我的“侃侃而谈”进行逻辑的“严厉敲打”,这不仅成就了我的论文,也为我以后的治学奠定和很好的基础。正是这种感觉,使我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知道没有导师张前先生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慈祥且严肃认真,和蔼却不依不饶,依我那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发散性思维,这篇论文绝对不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SARS之后,论文穿梭似地批阅与修改,往返于望京、丝竹园和复兴门三地,文字上的碰撞竟生发了“相见”(交流)恨晚之感,以至于聆听批评终不悔,交作业成了一件很愉快的事,一路“渐入佳境”。那种感受在正文中绝对寻觅不到,然而,正是因为它,论文得以成就。”
心有灵犀-----来自对理论联系实践的执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张老师对我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则来自学术观点上的默契。多年来,张老师对“理论联系实践”的执着,在音乐美学圈内是众所周知的,他之所以愿意去闯音乐表演美学这个在美学圈内还少有人问津的领域,正是出于对这一理念的执着,而这也是我对张老师“情有独钟”之处。我后来在音乐美学领域里的一些“谬见”,比如“不应该把音乐美学等同于音乐哲学”,“体验与阐释是音乐美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不能不说和张老师的这种学术理念有关。音乐美学理论研究,包括很多大美学研究,往往很容易陷入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怪圈,从而让后来者望而生畏,以至于朱光潜先生感而叹之“不懂艺莫谈美”,而张老师则是另辟蹊径,独闯音乐表演美学,我认为这是解决美学研究痼疾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与张老师能够默契到心有灵犀的境界,不能不说与这种学术上的强烈共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统的传承是需要有缘分的,我和张老师,应该说,有这样的缘分。这种缘分,让张老师那种于无声处、于无形中对我的影响和教诲,成为我学术生涯的宝贵财富。“我在想怎么帮你”、“寻找一个学术的切入口”、“研究生论文是你一生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寻找心灵的碰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教学,融入了我的血液,融入了我的人生。
于德外丝竹园
莎莎上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