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谭卞之争”引起的一场讨论会

标签:
谭卞之争宗教思潮高雅艺术谢嘉幸中国文化 |
分类: 音乐批评 |
由“谭卞之争”引起的一场讨论会6(连载)
(2002年5月8日沙龙精彩对话)
参论者:许金声、谢嘉幸、林大雄、郎晓翔、刘小平、张妍、李媛、赵宋光
上接05
林:这句话是精辟的。
谢嘉幸:所以为什么宋谨和周海宏争论到最后,周海宏要否定整个音乐这一百年来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他要用一个感性的逻辑来否定这些音乐。但只要宋说这是在历史当中形成的,这就没话可说了,因为历史是由偶然的因素构成的,偶然在它出现之后,就形成了必然的轨迹。这是偶然性转为必然性的过程。所以我先看这个后传统到底有哪些可用性。而不是它本身严密的逻辑性。语境概念的出现恰恰表明任何一个概念它都是由整体来给它定义的,就像音乐里的主题,它是由作品来指定的。实的意义是由句子的语境来决定的。
张: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事情都得有一个概念呢?
谢嘉幸:非常好,这就是语言学的局限性。语言学把所有的意义都限制在语言学当中,他的前提就是因为意义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可是这不是事实,因为音乐家对世界的意义是音乐来表述的。…
刘:你们的谢老师当年提出一个概念“反熵”,当年反熵在物理学界遭到物理学家赵红洲的反对,他绝对不会动摇他的基本概念,它是西方人提出的熵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负熵,他已经根深蒂固的接受这个概念,突然冒出一个搞音乐的人提出反熵来,他是极力的反对的,叫谢嘉幸去看三百本物理学经典著作,并开出一个书单来。这个做学问的严谨性是很像卞祖善的。李西安老师为了知道他这个研究生为什么“不务正业”不写硕士论文,不写开题报告,在研究反熵,究竟有没有用,带着我和谢嘉幸去找赵老,结果赵老一盆“冰水”还不是冷水泼下来,三百本物理学著作,看完了再说吧。
张:看了这三百本就反不出来了。
刘:对,如果看了就反不出来,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在琢磨这个事情,李西安就说,泼了冷水了吧,泼了冷水就应该清醒清醒。当时我觉得李老师的想法是希望他的学生回过头来搞他的作曲理论,别再熵了。当天晚上,他的生命意识也就是这本书《生命.意识.反熵》也是他的历史写照,那天晚上挣扎了半天,早上来找我,“想了一夜,还是反熵,就是反熵”,我说行。没有三百本著作。他跟我相同,比较杂,对自然科学有兴趣什么书都看,所以能够成为小的共同体。他有一个特点,感悟,他没学过物理学,普利高津书里一大堆物理公式,他就能靠他的感觉明白他的意思。他用他的音乐感觉结构来植入物理学,比按部就班的学习物理的人一点不差,而且还有创造性,最后书出来给赵老看,赵老接受了这个概念。写了序,并写了诗“……”这是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个长者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的肯定。他也很幸运,因为他碰到了一个让他不务正业搞反熵的李西安还有赵红洲。
谢嘉幸:还有刘小平。
刘:我是他的贵人。(大言不惭)
谢嘉幸:我在后序里提出三个人赵红洲,李西安还有刘小平。赵洪州读了我的书后写了一首诗,称“中国哲学有八斗,南纪北谢占六斗,拾洋人牙慧占两斗”这是很高的评价,“南纪”指当年上海哲学所所长纪树立,“北谢”指的是我,而“拾洋人牙慧”指的是去香港教书的金观涛夫妇,当时他提出了一个“马桶”理论。
刘:如果李媛有兴趣,在电脑上敲出反熵……
谢嘉幸:全是王小波的,他是用了我的概念,王小波是看了我的书采用了我的概念,可以这么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在青铜时代,白金时代的黄金时代这个概念是熵的世界观的顺序,反熵是我提出的。
许:你认识他吗?
谢嘉幸:我不认识,但我的书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如董光璧他在美国就约我写稿。
,谢谢!
莎莎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