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2008-12-09 07:39:33)
标签:

音乐作品

曲式

音乐分析

历史文化背景

谢嘉幸

中国

教育

分类: 他人评述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评谢嘉幸老师的《音乐分析》教程

张劲

    作为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本科教材之一,谢嘉幸老师编著的《音乐分析》教程近期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既是谢老师多年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又是他音乐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日益关心的重大问题。谢嘉幸老师编著的《音乐分析》教程正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教程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这些方面:

一、重视听觉分析。强调理性认识和听觉感性经验的结合
    传统的高师曲式分析课程是以曲式学理论所归纳的各种类型知识为讲授的主要内容,结合具体作品的曲式分析,获得对音乐各种曲式结构的认识。在这种分析中.对于曲式分类概念及其抽象结构的认识,往往成为教学最终的甚至惟一的目的,所依据的分析也大多仅仅依靠现成的乐谱,如前所述,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往往导致对听觉感性经验的忽视(这也是该课程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之一)。谢嘉幸《音乐分析》教程则以音乐结构概念认识为起点,创建了音乐作品的听觉分析方法,作为对传统乐谱分析的重要补充。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步骤:一是依据作品的曲式结构图式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析和探索音乐作品实际的听觉现象;二是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分析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分析出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这种分析方法的最根本特点是将音乐分析过程中结构概念的理性认识和听觉感性体验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分析的过程既不是抽象的概念演绎过程,也不是枯燥的数据计算过程.而是结合了理性分析,又始终不离听.觉审美感性体验的过程一这种方法在旨乐分析课程中的引进.所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结合这种方法的音乐分忻课程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二、强调技术分析与音乐材料来源分析的结合
    在传统曲式课程中.由于片面地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音乐分析被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术分析,音乐作品被理解成纯粹的技术构成,而忽略了音乐材料的文化根基和来源,因此是一种缺乏历史感的音乐分析.谢嘉幸:《音乐分析》教程开宗明义地将音乐形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民间的、直接在民俗生活中传承的传统民;族音乐;一种是创作的、职业化的.主要在规范化的教育中传授的专业创作音乐。音乐分析教材指出了两种音乐形态类型各自的特点:例如传统民族音乐更倾向于保守.更与地方性的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语言)、与地方的民俗生活保持密切的血缘关系.更具有即兴性;专业创作音乐更倾向于创新.更突出创作者的个性,更具有音乐形态的固定性⋯ ⋯ .还指出这两种音乐形态,也并不都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专业化的音乐创作始终部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另一方向,成功的专业化音乐创作在历史进程中也常常被传统所吸收,转化成新传统。传统民族音乐在各民族千百年的历史中磨练而成,形成千姿百态的歌种、乐种、剧种的唱段,广为流传:具有坚强的生命力,体现一个民族稳定的文化精冲;而优秀的创作音乐作品则更积极地吸收外来的音乐文化素养,更体现时代的意识,其成功之作也会广为流传,与传统的民族音乐争相辉映,成为各民族的音乐瑰宝.

   

    这种教学思路,势必将音乐分析的对象拓展到更大的范围.因此教材打破了《曲式学》以西洋古典、浪漫派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的限制.既包含中国传统以及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和民间音乐(例如在教材第二章中的《越南劳动号子》.蒙占族民歌《短歌》、印尼的《加美兰音乐》,以及教程第四章第五节的《板腔曲式》,第六章第四节的《中国民族器乐套曲》等等),又包含了中国近现代的创作音乐,以及西方古典、浪漫、民族乐派、现代派的音乐
作品。
   

    毫无疑问,认识音乐文化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对我们分析音乐是至关重要的,谢嘉幸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分析视野,避免了纯粹技术分析的倾向,还将音乐的文化因素真正引进音乐分析之中,将音乐的技术分析和音乐的材料来源分析结合起来,使音乐分析又具有了音乐
学研究的品格。

三、将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置于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此强调对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了解,也是谢嘉幸《音乐分析》教程的重要方面。作为特定文化背景的特定文本,音乐作品与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感受。谢嘉幸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强调音乐直接的听觉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在我们的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方面),一方面又强调感性经验的文化特性。强调感性经验不等同于简单的感官体验,不能简单切断感官活动与社会文化感性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将音乐的感性经验庸俗化。当然,寻找音乐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密切联系,亦不将其理解机械化和神秘化。谢嘉幸在教程中指出:音乐作品诞生后,就置身于与诞生时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语境,它的意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流变的过程当中,尤在今天,对于我们所接触的音乐作品,仅仅满足于对其过去意义的简单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品与其背景的联系在不断变化,音乐作品的精神特质虽然在音乐形态特征上有所体现,却同时依赖于特定社会环境的文化约定。
   

    谢嘉幸《音乐分析》教程因此在分析音乐作品时代背景方面也具有了难得的新意,他指出:了解音乐作品原有意义的同时,还需要探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音乐作品新的意义。在涉及美学价值判断时,音乐作品的多义性是存在的,不同的聆听者之间,由于年龄、性格和审美经验的不同,是存在差异的。涉及这种聆听者有权表达对音乐作品真实的不同态度,这种必须通过对话来获得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意义领域,音乐分析者只能将自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与音乐作品原始的时代背景及内容意义结合,共同构成与其他聆听者交流沟通和理解的基础。

四、探索音乐作品在今天音乐社会实践中实际应用可能性

    由此,探讨音乐作品新的可能性,如何将其结合进现代的生活中,就成为音乐分析不可回避的任务。谢嘉幸《音乐分析》教程也因此产生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音乐分析不仅分析音乐作品的产生和构成,还探索音乐作品在今天音乐社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按照谢嘉幸的理念,音乐作品是由具体的音乐语境所引导,并在特定的音乐生态环境中产生及传播的。谢嘉幸概括出当代中国社会音乐实践中的四种基本观念— —政治、技术、审美和文化的观念,并用于具体的音乐分析。他的概括指出了音乐作品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无条件地得到传播的。因此音乐分析必须涉及音乐传播的具体状况,音乐分析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客观的认识,还在于积极探索音乐作品今后如何“生存”、如何可用。面对当下社会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现象,谢嘉幸的教学理念使得音乐分析课程具有一种反思的功能以及时代的活力,也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感:分析音乐是为了创建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音乐生活。
   

    谢嘉幸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应用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迁移——将音乐作品的现成音响制品应用到与原有语境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环境之中,这一种类型的创造性应用探讨的问题是,音乐作品音响(或音像)制品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各种可能性;第二种是再现—— 通过参与者的实际表演,重现音乐作品,这种类型的创造性应用探讨的问题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各种表现的可能性;第三种是创作—— 将音乐作品的各种材料组合成新的作品,这一种类型的创造性应用探讨的问题是利用音乐原材料进行新作品再创作的各种可能性。从表面上看,谢嘉幸在音乐分析课程中提出的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应用似乎对应着传统的音乐欣赏、表演以及创作的三个基本环节,但其内在的理念却很不相同:迁移一再现一创作,强调的是音乐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生性、延续性和创造性。

   

    谢嘉幸将他的《音乐分析》教程归纳成四个基本方面:学会聆听、学会体验、学会理解以及学会应用。以非常简洁的方式,总结了音乐分析的意义、功能、方法和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难能可贵的是这看起来简洁的概念,不仅是谢老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其将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音乐理论研究中最前沿的学术成就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创造性结合的成果,深人浅出地体现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很显然,这种有机的结合是非常适应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的(尤其是在其实现了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之后,目前该书已有部分内容实现软件化)。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要面向基础教育”—— 作为整体观念已经逐渐在我国音乐教育界中形成共识,但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却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谢嘉幸老师的《音乐分析》教程在这一改革方向上迈出了积极的、实实在在的一步,他的成果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文章源自:中国知网

 

莎莎上传

 

更多他人评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