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以培:《白帝城》——那藏于文字中的家园
(2023-04-30 20:58:30)读王以培:《白帝城》——那藏于文字中的家园
前段时间看严明先生的《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讲述了一段段严先生的所见所感,包括了他对这个世界(这个让我烦恼让我忧愁的世界,让我既爱又恨的世界)的思考。其中有一部分三峡的内容,让我开始对这个没有去过的地方,有些向往。
后来看了一段颜长江拍三峡的视频,再次提到了三峡,提到了长江边的很多农民,非常富于诗意。那水雾蒸腾的江岸,湿湿的、绿绿的,曾经去过成都读书的王三儿描述的空气湿湿的、冷冷的,火锅热热的、辣辣的,玩麻将的场子多多的。长江两岸,依水而生的人民,看那亭台楼阁,看那普普通通的生灵。
最近看王以培先生的《白帝城》,先生多年行走在长江三峡,如他序言中提到,走了那么多地方,住了那么地方,记录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三峡两岸的人,三峡两岸的房屋、街道、树木、石桥。他记录的园子,今日已经不可见,只能从文字中读出来,这是藏于文字之中的故园。
故园,现实中远去;故园,心房中不断地重现。忙忙碌碌中,走过了40年,忽然真是想念那家乡的园子,充满青草和烟火味儿的园子,虽然每年我都能回去看。但是三峡,先生文字中的三峡,已然不见。忽然想去看看现在的三峡,书中的那些人,可还都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三峡呢?
我的故园呢?我的家园呢?
王以培:《白帝城》,漓江出版社,2012
千年故园,转身就不见了,以至于你不相信眼前的废墟,而更相信幻觉记忆——的确,相对于旧城故居,溪水人烟,刚出现的废墟瓦砾,显得那么不真实,那么空洞虚幻。既然如此,索性相信那个更真实的故园,相信自己十年来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世界:那些孤身枯坐的老船工;广场上卖场的盲眼艺人;熟悉山水草木能看见真地的风水先生;老茶馆里摆龙门阵的老人;深夜登船的挑夫;站在山坡上眺望,盼着父亲从远方打工回来的女儿;背着婴儿在棚棚里辛勤忙碌,给客人盛饭上菜的母亲;“脚蹬石头手扒沙,为儿为女为冤家”的先辈;还有信号台深夜闪烁的孤灯;古镇老街,黑屋檐下的青石板、红灯笼……
我曾在大地上漂泊流浪,在世界各地求索寻觅。十多年前,当我偶然走进维苏威火山下的庞贝古城,亲眼见证了火山灰下复出的家园,从那一刻起,我顿悟举行,结束了十年的流浪旅途,置身返回长江三峡。十多年来,我再没有去别处,只一心一意,在长江三峡living,乘着各种车船,住着各种危房、棚棚,在淹没区各地采风。……至此,我的文字只是缕缕心香,供奉于水底故园,相信那里不仅是祖先的墓园,也将是未来孩童的花园。
王以培:《白帝城》,漓江出版社,2012,序言
假如舍弃故园,真能为子孙换来更好的明天,我们情愿抛弃过去,让更多的劳动者享受他们应得的阳光、饮食和自由的空气。可归根到底,不是新旧之间的矛盾,而是有人献血,有人吸血;献血者鲜血屡屡白流,吸血者从来贪得无厌。——王以培:《白帝城》,漓江出版社,2012,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