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师兄梁遇春》——懒,也是多样化生活的一种
(2023-03-21 13:29:07)读《我的师兄梁遇春》——懒,也是多样化生活的一种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哲学层面上探索:我是谁,我该如何面对我和这个世界?
哲学家们给出了各种答案。这些答案在很多时候,依旧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说明哲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否学习过哲学,甚至干脆就没有上过学,但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特别是那些普通人,普通的像电影中的甲乙丙,或者干脆连名字都不被记住的工人、农民等三百六十多行的人。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写着——人怎样确实的活过,以及人怎样现在还活着?
古代社会,人有很多中活法。在山西见过很多石头上刻着“耕读传家第”,普通百姓家种田、读书;从孔子时候开始,修齐治平成君子圣人,称为很多读书人的方向,当然也有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对于官员,代天子牧,父母官,造福一方……三教九流,各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国外也有,包括富人就像骆驼,能不能穿过针眼儿;国家就是身体,谁是胳膊谁是腿……
应该说,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近代以来,全球化逐渐加深,我们每天迎接着世界各地的多样事物,吃穿住用行,使得生活有了很多新的乐趣。我们享受这些乐趣的同时,发现自己逐渐变得忙碌,要看的东西太多,每天只有24小时,忙碌在所难免。另外,资本主义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追求利润(资本增殖)。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增加新的花样,让我们的感官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同时从微信、支付宝和银行账户上掏出更多的钱。我们不能节流,那就需要开源,否则一定坐吃山空,因此,一边忙着掏钱结账,另一边要忙着工作,付出体力,挣更多的钱。
无论是花钱,还是挣钱,都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现代人的生活因此而忙,因此而累,回到家里,还有各种社交媒体在催,我们经常抱着手机而睡。这是其中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很累,中年人很累,老年人很累,学生很累,幼儿园的孩子很累,甚至孕妇从胎教开始就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人呢?像许知远说到的梁遇春,他们可以懒一点儿生活,慢一点儿生活,舒服一点儿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因为“内卷”而选择“躺平”的人,大家对他们争论纷纷。这些人,和懒有点儿像,甚至会有人说,他们都是一回事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就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而且他们的选择,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经常欣赏房龙的《宽容》,很多时候,就是这些不太符合流行观念的人,他们帮助了人类取得各种进步,如哥白尼、布鲁诺、马丁·路德、孵小鸡的爱因斯坦……
让生活变得多样化一点儿,可能也好。
读许知远《我的师兄梁遇春》,体验另一种生活,想象另一种生活,尊重另一种生活,崇尚另一种生活。以下摘自《我的师兄梁遇春》:
“翻开《梁遇春散文》,我想我被拽回到20年代的老北大,我看到一副瘦弱身材、满脸懒散的年轻人。他把赖床变成了艺术,他认为以他十几年学习的经验来看,最大的益处就是“迟起”,因为“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成了一座快乐的皇宫”。……只活到27岁的梁遇春一点也不像流星划过天空,他的光芒不刺眼,而是舒缓柔和极其惹人亲近的。
“林语堂曾经说老北大的风格类似牛津式的散漫,在这种宽松自由中,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舒展。梁遇春可能正是这种精神不遗余力的实行者。闲散从来都是智慧的温床,法国谚语说“闲暇生艺术”,或许法国的艺术的确是在那些遍撒街头的咖啡馆孕育出来的。汪曾祺在回答问题“为什么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的都多”时的答案是“自由”。他那时在大学里的生活是:白天大睡,晚上去泡图书馆,率性自我。因为远离明确而功利的目标,他们自己放松自己的心灵四处游荡。
“这个不用功的师兄,好读书却不求甚解,他坚信读书和写作都是为人生服务的,生命本身高于一切。于是,他让自己的生命恣意生长,让自己的性情尽兴发展。所以,为了更多地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他放弃了对于具体成就的追逐。
我不喜欢那位“为了某种自己都不明所以的事业”而存在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觉得人的生命是为了多年后的回忆不至于惭愧而存在的。这种想法伤害的其实是生命本身,生命原本是件单纯的东西,我们活着,快乐着,欣赏着这世界,这就足够了,而无须某种外表的物化实在的成功来证明。
许知远:《我的师兄梁遇春》,出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7-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