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读某文字那么吃力?
(2022-12-27 12:06:57)为什么我们读某文字那么吃力?
1文字本身思路混乱;
2文字被翻译解释得混乱;
3我们不认识字。
《侠客行》中,那个不认识字的家伙,竟然认识了蝌蚪文,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意在言外的含义。文以载道,说明文不过是工具。道,可道,非道也。
我们读某著作,本来应该挺好读,即使在当年那个文白混同的时代。但后来,这个东西被抬高了以后,整体近乎神谕,就不好读了。我们看中世纪,那些能够解释圣经福音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解释权本身就是设定了高低贵贱。直到宗教改革后,福音才走向了人间。现在,我们读圣经,至少我们可以拿来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含义。
某文字至今依旧神,因此,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有神的段落和体会。小时候我们学课文时候,老师常会说某一个段落,某一个句子有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前后哪个句子承上启下,埋下伏笔,后面呼应,并且说我们在作文中也要如是这般。我当时就不理解,那个玩意儿,不就是想说啥说啥么,我就不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里边有什么中心思想,“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怎么就费劲诗人的心机力量了,如果写这十几个字,诗人要是用了一袋烟的时间,那么只能说,他可能遇到不会写的字了。如此看,这里应该就不存在什么太多格式。格式,可能是我们长期流传下来读八股,这种取悦读者的一种方式,当然八股的好处是在同样的格式下更容易看出谁的字写得好,虽然八股的年代还有其他的评价方式。
我读本科的时候学习某文字,一退休教师带着自己记录的当年某大师的讲课笔记,然后一句一顿的给我们讲其中的篇章结构,文章的鬼斧神工。一旦成了神,那么神的每一个词都闪耀神的光辉,即使他说错了,那么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是我们创造了神,是我们供奉神的方式创造了神。一旦我们创造了神,神自己将从中隐去,留给我们的就是那若隐若现的神迹,让懂得解读的人,进行解读。神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懂的,必须经过有关神职人员的解读。
长期以来,神职人员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语言风格,只要我们一看这个风格,就知道是他们的文字,理论研究中说这个东西是“范式”。数学,就是一种范式。语言风格,也成了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你说的不是这样的语言,好吧,你是外行,你不是我们这个圈里的人。你说得对不对,我们可以不和你沟通。这样,范式形成了一个怪圈,里面的他们,自娱自乐!
古代说,你想怎样,要有敲门砖,要有垫脚石,要有投名状,要有引路人,……
改变这类规则,必定要有付出,这付出要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