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冬天,只能在这些老照片里寻觅了 | 影像

(2017-01-17 19:11:20)
标签:

杂谈

一直期待今年北京的第一场大雪,久等不遇,今天走出地铁站,天上白茫茫,零星雪花往下落,心中一阵窃喜,真是“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啊!

不成想,北方的雪,现如今越发小气,还未染地,天空便收紧了口袋,只能开着窗户,探出头去,望着天空,一阵嘀咕”打发要饭的呢”。

现在北京的冬天,少了大雪封门、少了积煤成山,冬天的味道淡了,踏雪寻梅的场景的场景恐怕只能到老照片里寻觅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sbyjo7GxVKibMs5vxM6OzSMgicialmric8dtFyiaw7EHQeYIGfhh4UJPDHiaUPRcUHeng2e4A0dgBGXurICGHmkGy3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VjEYEx1BFftOMnjkDXzJfx2bpowgU1gdqRUpgGl7icGaKeAHKHSDaH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Pk9wtZYlKwERlDmPGhf9GAFdFvIofEO0GjuSdAvmlxwVaICq2EkpB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98·北京朝阳门内北竹杆胡同内夹道】

  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在胡同中玩雪爬犁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47VpJsVD7Un4Bw3m7EzVefqI81s78pLIojVJW5BE4F3DQuNMeB0US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95·北京朝阳门内小牌坊胡同】

  冬天的早晨,胡同居民起床后的第一件家务就是倒炉灰.

从北京籍摄影师李江树的这组胡同影像中,我们能够透过北京人传统的生活细节,重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胡同变迁和北京人冬日的生活情趣。

那些年的冬天如同胡同里土灰色的斑驳院墙,阴冷却不单调,破旧却流露着人情味儿。时过境迁,当时的胡同范儿已伴随着拆迁和改造而消失殆尽。少了胡同、少了自由市场,没了蜂窝煤炉子和搪瓷痰桶,自然也抹掉了平淡充实的生活韵味。幸有灰白的影像记忆,让我们站在冬天的尾巴上,怀念冬天。

过去,一提起北京的冬天,总让人不寒而栗。从历史上看,老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正月十三,天气剧寒,甚至在南郊参与祭祀的皇家仪仗人员和乐官都被冻死。至于普通人冬天被冻死的记录更多,最多时城内一日竟冻死170 多人,甚至出现了轿子中坐的人和轿夫一起被冻死的惨剧。到清代时,北京一年中有 150 多天属寒冷天气,据估计,城内最低气温曾达零下 20-30 摄氏度,只是那时还没有现代测温仪器。

其实,老北京忌惮严冬,也与取暖条件比较差有关,普通人家只能烧煤球,无家可归者就更艰难了,夜里只能“抱火锅”,即蹲在墙边睡觉,把身体缩成一团,怀里揣个小暖炉,里面只有很少的炭,靠它的那点热量过夜。遇到特别寒冷的天气,体质差的人就很可能被冻死。即使是普通人家,冬季也很难熬,家家少不了三大件:挡风的棉门帘、苫白菜的蒲草帘和小孩的屁股帘,这被戏称为“岁寒三友”。

北京冬天的回忆,首先是冷。这种冷,在凛冽中透着踏实感,如老舍所言——“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种冷,在萧索中透着温存,如郁达夫感慨——“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北京的冬天,凝结了北京人对寒冷的记忆。而冬天里的一条条胡同,则承载了人们对温暖的向往。烧着水壶蜂窝煤炉子、热腾腾的白菜馅儿饺子,围坐在火炉旁暖手聊天的一家人,无不透着那股实实在在的热乎劲儿。当你走进胡同的院墙,一踏进屋里,扑面而来的一团春气会使你立马忘记屋外的一切苦楚。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iaHbmnXcdWSUicMpR1vicibzj0DAnQIZo5FDpnHOKgO4V9JHPHWqaZNYB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2004·北京宣武区培英胡同西口】

  居民为了节省煤,把冬天剩下的煤末加入黄土和成     煤泥,在墙根下晾干储存

冬暖

“京华忆,最忆是围炉,老屋风寒浑似梦,纸窗暖意  记如酥,天外含吾庐。” ——邓云乡

煤球·蜂窝煤

北京金、元两代就有煤。当时的煤是用骆驼从门头沟拉到城里零售。黄土多是从蓟门桥外拉来的元大都城墙土,当年修城墙时这里的土都被筛过,所以比较细,杂质少。

清代始至民国,煤末加 1/5 黄土制成的煤球是京城百姓的主要燃料。小康人家从煤铺买煤球,煤铺用直径 1 米的大荆条筛子,两个工人一天可摇 1000 斤煤球。

城市贫民买煤末,加上黄土、水和成煤泥,摊平切成小方块,放在簸箕里自己摇煤球。

当 20 世纪 60 年代有了轧煤球机,煤厂不再人工摇煤。再后来,多数人家从烧煤球改烧更方便的蜂窝煤。

上世纪 90 年代北京冬天的胡同里随处可见一堆堆的蜂窝煤。当时一块煤卖 7 毛钱。一个炉子一天要添上 6~8 块,一冬天下来,省着烧也要烧八百多块蜂窝煤。

烧煤的程序是拢火、擞火、添煤、封火,还得不时地清理炉灰。大清早,经常能见到穿着秋裤的人哆哆嗦嗦地捧着一脸盆炉灰渣去当街倒炉灰。没烧透的煤末子可别糟践了,得把它倒在墙根,活了水压平,拿菜刀一条一条线地划开,晒干后自然形成一块一块的,待来年再利用。

如今大多数平房已由政府统一安装了电取暖设备。但在 21 世纪初,北京的一些四合院仍使用煤炉取暖。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pyduILXIuQ4cVakTsfQFZia1580VwO5UfXGAlT5RB5s3KsRVicakX35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2003·北京崇文区北晓顺胡同】

  北晓顺胡同,工人拉着板车运送蜂窝煤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fBOnsOMIicKBlGibqp1EqSriaq0gbSkzbGBiaemNvYGTGDwNicMVrV8EVM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2003·北京某四合院内】

  老爷子在给炉子续煤, 蜂窝煤炉曾是四合院的主要取   暖方


冬食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

最是此物鲜。 ——《饺子》

【1997·北京东城区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东口的肉铺摊位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w9hjFD2kxulTT7B4YH2RMC8IhOstowA2RYPpdUL5T93CNyGdlLc5M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96·北京朝阳区东水井胡同】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从菜摊到杂货铺,购物者  川流不息。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LVUKH179SIzpcATFDI0S1DLriafpuj0tkmiafoEtXskAPFjoIHfnoCW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88·北京东城区演乐胡同】

 演乐胡同的自由市场,市民在买带鱼。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SdHmYS9tn4qgdF0hiajFXanRQCzwPx4B8iaVlowgiboicUkicdrggDVVAr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87·北京东四七条 85 号一四合院内】

  年过古稀的孤寡老人爱吃饺子,冬至这天,热心的    邻居大婶陪着老太太包上一盖垫儿饺子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VhjxYHr9HAibynPxT78EErZXzoHopZAKmYy0sqruRuex60wKm9gT7h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冬趣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

——梁实秋《北平的冬天》

雪景·雪人

谈到冬天最大的快乐,李江树说,“我最喜欢的是北京冬天的雪。现在冬天的北京不那么寒冷,雪也没那么常见了,野趣没有了。过去一下雪,整个北京都变得漂亮起来,特别是北京的胡同里更是好看。雪把胡同里的煤渣和灰尘都掩盖住了,胡同变成了一条狭长的白色甬道。孩子们堆雪人,点灯笼,白雪映着红门帘,洁净中显得特别喜庆。”雪是赏心悦目的。银装素裹的修饰让干冷空寂的胡同增添了几分素净与灵气。裹上围巾走出家门,去街上溜达溜达,迎着雪花,呼吸着新鲜空气,也别有一番风味。

老北京一入冬,有 “猫冬”的说法,意思是冬天要少运动、多保养,减少热量散发。可是离开了户外,哪儿还有冬天的韵味呢?当满城飞雪,遍地流银,“猫”在屋里的孩子们掩盖不住兴奋,急着奔入雪中,追寻着冬天赐予他们的妙趣。

雪是百玩不厌的。光是打雪仗,就有很多玩法。除了攒雪球的玩法,孩子们还将竹竿破成两半,用竹条上雪,用脚磕出“雪弹”。第一场雪下完了,一定要在家门口堆个雪人纪念一下,如果能偷个胡萝卜作鼻子就更好了。要是家里有大人会木匠活,用木板和粗铁条给孩子做个小爬犁,那是冬天里最令人羡慕的玩具。大人用绳子拉着爬犁在雪地里前行,孩子的脸冻得红扑扑的,高兴地喊着“快点,再快点!”——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而如今,飘雪的胡同已成了“丢失的从前”,只留存在人们缤纷的记忆里。当罕见的雪花朦胧北京城时,胡同中赏雪戏雪的景象却难得再见了。

【1997·北京朝阳门内北竹杆胡同】

  胡同空地上的雪人,只有雪下得足够大才堆得起来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DoJ6jJeK6WpeYxvq0pic4ic65QtzkTODNBicibhu5Hl8qPwOLF9Uej9a9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2006·东城北极阁 3 条 11 号】

  大杂院在雪中也显得不那么杂乱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M72qARbibF90rYuBHmNG8N3ggjk74cZu4LYpl7Xl9jB6Rg7PzeMyMu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1998·北京朝阳门内北竹杆胡同内小夹道】

  用竹条 上雪,在脚上用力磕出,是打雪仗的一种玩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C3Pic2qBgORxpKVlXwNrtarGdots7OuyWFoPpJgvg2snianIDKM8TohxYVuMrXqvhjYWzO8rXHia6z8dOwzg0CN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4bexT7nuIaw1G5aHLN5reI2TT0tywia2YltY6J6eOPVFBQXBYWj0Rcug4pqkyupdJ8rnLk9ExnFSR8Yq43zhUd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影像"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