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当今这个时代,哪个行业的少年天才都不易出,还能恰如其分地诠释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的恐怕只有童星了。
今年不满17岁,艺龄6年的胡先煦,近年来被大家熟知,得益于他饰演的两个角色,一个是《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林子傲,另一个则是《小别离》里的张小宇。
但是顺着他的履历往前翻,你会发现,在这两个作品之前,这个小男孩还有两部非常重磅的电影作品,一是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搭档老戏骨陶泽如,另一个则是宋迪导演的《小健的合唱团》,搭档孙海英、高亚麟等。
“11岁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这辈子都离不开演戏了”
见面之前,对胡先煦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小别离》的小宇中,个子不高,虎头虎脑的,直至一个深色口罩遮住半张脸、身材挺拔的男士走过来,我都没想到是他。
胡先煦说自己这一年长了6、7cm,加上刚在《如懿传》剧组剃了光头,形象变化挺大的,“主要是我瘦了,我是最近几年发现,对自己的容貌有点在意了,照镜子的时候,会琢磨今天怎么又冒了几个痘,是不是得稍微瘦点,控制点体型啊。”
大约是出身著名的曲艺之乡,加上打小有天津快板的功底,胡先煦说话自带包袱,什么话到他嘴里,都能变成段子。
他调侃自己和于谦一样,人生也有三大乐事,不过不是“喝酒、吸烟、烫头”,而是“拍戏、睡觉、打游戏”。
在互联网包围中长大的新鲜一代,难免都对电子产品缺乏抗体,但是胡先煦对拍戏的热爱,却和他自小的经历有关。
00后的家长天生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紧迫感,加上胡先煦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狂热的文艺爱好者,家里因此格外重视对他艺术修养的培育。
胡先煦说,从6岁开始,自己的周末几乎就被各种兴趣班占用了,架子鼓、快板、拉丁舞、主持人……只要家长觉得有用的课,都给他报上了。
然而这其中,除了架子鼓,没有一个是他实心想学的,“家里人老逼我,你去学吧,你去学吧,再大的兴趣也给磨没了,特别是那个拉丁舞,穿着那种衣服,好傻呀。”
在胡先煦看来,在自己心智不成熟的时候,父母给安排的这些爱好,都是带着些许哄骗之意的行为,因此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然而这些东西,的确给他后来的演艺之路带来了一些辅助。
小时候的胡先煦表演欲强,嘴皮子又溜,到哪都不怯场,再加上会些才艺,让他无论是参加综艺节目还是剧组选角,很容易在一群孩子中脱颖而出。
2011年,11岁的胡先煦迎来了自己的处女作,反映留守儿童生活处境的现实题材作品《小健的合唱团》,胡先煦在里面饰演一位留守儿童,尽管这部戏,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上映,但对于胡先煦来说,却意义重大。
胡先煦至今仍记得,自己和一群孩子,每天把脸打得黑黑的,出工的场景,“是这部戏把我拉入了这个行业,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演戏了。”
在演艺圈有个流传已久的定律叫做,“大人演不过孩子,孩子演不过狗”,有时候,不经意的表演,反而是最出彩的。胡先煦评价自己当时的演技“真是青涩又可爱”,“虽然我现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方面的确要比当时好很多,但是眼睛里的东西,再也演不出来了。”
演戏要真听、真看、真感觉
讲到胡先煦的演艺之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吴天明,胡先煦一直说,吴天明爷爷是他这条路上的导师,没有吴导和《百鸟朝凤》,就没有现在的他。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是一部反映民俗文化传承现实困境的作品,胡先煦在里面饰演唢呐传承人蓝玉。
由于故事发生在陕西农村,演员要深入到角色,必须习惯农民的生活状态。善于拍现实题材的吴天明导演,一生都极推崇体验生活式的拍摄手法,张艺谋在出演吴导的电影《老井》时,为了贴近角色,就曾背了将近4个月的石板。
12岁的胡先煦,虽然不用下张艺谋导演这样的苦功夫,但自小长在城市的他,要想演得像乡下娃,自然也得进行一番改造。
《百鸟朝凤》里有一幕割麦子的场景,为了演好这场戏,胡先煦每天早上5点起床和大人一起下地,练习割麦子,以至于他现在仍然记得割麦子的姿势“你得先拢一把麦子拢到身边里,拿着镰刀,往里面收着割。”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
刚开始掌握不好角度,胡先煦还老割到腿,习惯了以后,就变得驾轻就熟,直至出现了电影中,小蓝玉跟在师父、师娘身后,飞速割麦子的场景。
小孩子演戏,虽然自然,但大多都是完成式的,大人让哭就哭,让笑就笑。胡先煦说,当时自己对演戏的概念就是,说词对表情,根本不懂什么叫融入角色。
“我当时没少挨批评,吴导隔三差五批评我,说你这个人用心去演戏,别太表面,别太浮夸。”
特别是当时他有个“抢词”的毛病,被吴导说了无数次,“你听了吗,你听人家说什么了吗,你就往下接?”胡先煦模仿当时吴导的语气说。
“演戏要多听、多看、多感觉”,是吴天明导演在片场强调了无数次的一句话,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童年时期的胡先煦,也影响了他日后的表演风格。
2015年,胡先煦迎来了一部对自己同样重要的作品《小别离》,大多数观众也是因为这部剧认识的他。
嘴贫、焉儿坏,善于插科打诨,但内心却极其敏感的北京混不吝张小宇,对于年龄相仿,从小说着天津快板长大、演艺经验丰富的胡先煦来说,难度并不算大。
他能很快给到导演要的点,并且善于现场发挥,一些不好说的台词,直接就自己删了,再编上,因此表演自然很生活,用观众的话来说就是“有灵气”。
《小别离》播出后,许多人都惊艳于他老道的演技,好奇这个横空出世的小演员是怎么把一个如此复杂的角色诠释地这么立体时,胡先煦却能很理智地看待这一切。
因为,此时对于他来说,与沉溺于“张小宇”的成功相比,思考如何摆脱掉“张小宇”才比较重要。
在《小别离》后,胡先煦没有急于接戏,而是一直在等一个可以刷新他以往形象的角色,直至遇到《如懿传》永珹和《琅琊榜2》。
“像永珹和萧元时都是有点城府、小心计的角色,和我以前的角色有些反差,因为我不希望观众老把我定格为一个特别顽皮、活泼的熊孩子,我想让他们看到我身上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