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谢君豪香港回归10年 |
1997年对谢君豪个人而言,也非常难忘:一直在香港话剧团任首席演员的他,在这一年加入“春天舞台”担任导演和演员,也是在这一年,凭之前拍摄的电影《南海十三郎》,他拿下第3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获奖之后,许多人开始找碟片来看,也有更多的人来看他演出的同名舞台剧。
“影帝”谢君豪仍然把事业定位于舞台,基本一年两个戏,有时任演员,有时是导演,也担当过制作人,甚至身兼数职。
去年年初开始,他开始进军内地的影视界。而主要原因,竟然是“乐趣”。在谢君豪看来,如果早就计划好哪天要来内地发展,未免很功利。作为演员,他更在意发挥的空间是否够大。而他的所谓“乐趣”,含义很多。比如开始有朋友了,比如开始有自己的定位了。
他开始感觉跟其他演员有什么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是健康的不一样,不是成为冲突、矛盾、不相容的东西。因为文化不太相同,所以常常要跟内地的演员和导演探讨。有些东西其实是不自觉的,拍吃西餐的戏,其他演员会觉得谢君豪刀叉用得特别地道,而这在他看来,其实是从小就接触的文化。
谢君豪也从内地学到很多东西。来自各地的演员,无论是北京的,还是内蒙古、新疆、云南的,都带着不同的性格、趣味和文化背景,都令谢君豪大开眼界。演员会比较注意语言问题,谢君豪开始说普通话不标准,但现在好多了,想东西也会常常冒出普通话来思考。以前看书,全用广东话来看,现在不知不觉用普通话了;写东西以前全都是广东话,现在可以写普通话。他把这都看成是一种文化交往,意义远比能赚多少钱大。
所谓香港精神,谢君豪觉得是很多元的。讲两种人,一个是本土小渔村的市井文化,一个是英国殖民地文化。谁能代表97回归之后的文化?没找到。能找到就厉害了。
不过基本上主要是这三种文化。别人讲香港人,你脑中首先出现谁?穿西装的、年轻才俊;穿短衫短裤、木屐,脸黑黑的人,有点狡猾的那种;穿麻西装的老外,住浅水湾酒店。香港不是一个像北京那样有一个很古老的形象,香港因为是个转口港,总是转来转去,没有固定image(形象)的,老在变。像《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只能代表60年代上海来香港的那一部分,其他本地的形象代表不了,殖民者老外也代表不了。97以后,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文化,有了自己的定位。互相有一种交往,是健康的,很多人的矛盾也是正常的,总能解决。
对于未来,谢君豪依然是舞台、电影兼顾,香港、内地两边走。走了这么多圈,他觉得越走越勇,在表演上猜不出还有多少勇气。而且感觉像冒险的游戏,还能继续开发。
文/本刊记者 王毅 摄影/本刊记者 陈澍祎
谢君豪1989年从第二届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1994年成为该团首席演员,1997年凭电影《南海十三郎》获第3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近年,在内地出演电影《远东国际大审判》和电视剧《最好的时光》、《青春之歌》、《长恨歌》、《天外飞仙》、《仙剑奇侠传》等。
更多内容请翻阅《北京青年》周刊《100个香港人的10年》香港特刊
6月28日隆重上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