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现在做的事情?
机缘巧合,我和朋友创建了一个叫“空景”的艺术机构,策划了一个展览叫“空白”展。
为什么叫“空白”?
我想做一个“白色”为主题的展览,“白色”这几年开始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是一种高品味的象征——比如简约作为一种风格在文化人中开始很流行。
|
白,可以是一个刻意的设计,排斥色彩,显示一种审美品味,这是一种精英似的姿态。
白,也可以是颜色还没有发生之前的、充满可能性的、有创造力的空间。
这样的白是有趣的,区别在于观者的眼光。
空白展是怎么操作的?
空白展策展的时间很紧,又有很多美国的艺术家参与,所以我尝试了一种不同常规的操作模式,由艺术家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和制作程序,作品在中国制作完成。这是一种近似观念艺术的形式。
这种合作实质上是把艺术品压缩成思维,强调沟通的过程。当然没有相当多制作经验的艺术家,不可能把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细节想象得面面俱到,也就不可能胜任这个角色。我感兴趣的更偏重于这种操作模式中刻意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内容,很象播一个种子,让它按自然规律生长。
“空白”是不是想表达“无既是有,有既是无”的概念?
不是。没想过。
你所见过的最为惊艳的“白”?
刚开盖的白油漆、大雾、宣纸,说不好,不觉得怎么会惊艳了。 说的玄一点,电影可以是一种惊艳的白,电影是光的形式。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现“白”?
什么形式都有可能,艺术的和不艺术的。比如油画、声音、装置、雕塑、影像、气味……等等。没有什么形式不可以表现白。
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
我认识的一个策展人说,策展人是艺术家的喉舌。我觉得这个说法挺实在的,而且很难胜任。
策展人是一个很时尚的行业么?
在艺术圈里面是。很多时候,一个展览好像是策展人的作品,艺术家是棋子。这样的策展方式似乎在道德上可疑。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怎样选择艺术家?
我感兴趣的艺术家,是智慧型的,不是唯美型的。这次展览是一个主题展,所包括的艺术品大部分都是为这个主题而创作的。这批艺术品携带着作者对这个主题的个人理解。
吸引我的是作者个人的趣味,但得是可以沟通的趣味。
白是不是一种自恋的颜色?有没有哪些人的性格是白色的?
不太清楚,说不好。
你是否是一个嗜白的人?你怎样看那些嗜白的人?
我没有对某一个颜色的偏好。嗜白的人有他的自由,对这个问题,我没看法。
怎样算是对白色的误读?
读颜色都是误读,看你误读的是不是有想象力。
怎样的误读是有想象力的?
创造性的误读、可以与别人产生共鸣的误读、一张画里面如果没有对色彩的各种各样的误读,突破常规公式的奇想,画画就成了一件很乏味的活动。
怎样在音乐、文学、电影中读到“空白”?
没有旋律的声音是一种空白,即使有旋律的音乐没有停顿也就成一片了;美国70年代的艺术家John Cage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作品,他走上舞台以后关上了钢琴盖,静坐了3分多钟以后,把钢琴盖打开,算作曲目的结束,走下台。
他并不是愚弄观众的意思,是让观众有一个带着期待聆听声音的机会。当然要听到剧场中的那种被意识忽略的类似无声的声音,观众听音乐的初衷是要加以转变的。
。
文学的空白我理解成为一种语气、口气,是一种读出来的味道,是一种反思的似有似无的东西,读几句抬起头来想一想,回味一下的那种经历;电影实际上不是看见的,电影每秒闪24下,正是由于影像出现和消失的速度,远远高于人眼睛可以捕捉到形象的速度,电影、影像才会有动起来的假象,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自动记忆功能,实际上并没有动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印象中的哪些人“空白”的很精彩?
我上研究生时侯的老师Dona Nelson说,她当艺术家最大的刺激是每天都可以抛弃以前的想法和作品,从头开始,为什么不能。当然她说的这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事实上办不到,我办不到,但是我可以想象到那种刺激的快感。
“空白”是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所必需的?
不错。可以从很多角度说,举一例,比如没有空白就没有节奏,人在做习惯性动作的时候,意识就处在一种空白的状态,生活中大部分都是这样度过的。这种状态中视觉不主导思维。我们对生活中的大部分平常事物都视而不见,这叫体验。
普罗斯特描述过这样一次经历:他面对儿时的照片回忆童年总是不能如意,视觉的记忆总是很苍白。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一种小饼,小饼的味道让他想起了童年居住过的街区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好像是身临其境重新感受.这些细节是指体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进入过意识,一次纯偶然的事件把它释放出来了……
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也会跟这种意识状态打交道,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样一种近似修炼的精神状态,比如书法。
谈谈你的经历?
中国和美国的艺术教育体制我都经历过。在中国、美国的美术学院我都教过书。对艺术的兴趣很杂,包括影像,包括很枯燥的理论。小的时候学画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后来一直挺有兴趣的。我对看画比自己画更有兴趣。看画也是创造性的,挑战性的。
什么东西是你目前最需要的?
时间、信息。
未来是怎样的?
在机场的时候我心情最好,因为那时候体会的未来是期待,这是一种很充实的空白感。所以,我希望我每年都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跑路。
简历
1972年生于北京,1991年移民美国;1988年-1991年就读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环境艺术专业;
1999年本科油画/雕塑 Cooper Union 库伯联盟,纽约曼哈顿;
2004年硕士油画 Tyler School of Art
天普大学泰勒美术学院,费城;
现为艺术家/策展人/教师,在北京和纽约从事艺术创作、策展和教学工作,同时参与主持空景艺术机构和旗下品牌FULU工作室的艺术活动和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