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家休息,读书之余把学生一个月来写的邮件回了大部分。回过头想想,和学生面对面以及网上的交流,从交流的过程当中了解一部分学生的想法,都是我在新东方工作的财富。确实,我有一些邮件没有回,我想说说我不回的原因。
邮件案例一:“老师,我一年以后要参加考研考试,你给我一些建议吧。”
我很怕
“给一些建议”这样泛泛的问题,这让我不知从何说起,是从英语学习方面?专业课学习方面?专业选择方面?还是从未来研究生就业前景方面?一般要给出负责任的建议,一定要建立在对这个学生比较了解的基础上。我只能说“距离考试半年的时候报考研班,听听更加专业的老师的建议”这么多了。
邮件案例二:“老师,我以前参加过四级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告诉我一些英语提高的方法吧。”
这样的问题非常多。在以前,我发现学生总提类似的问题,我就在我的邮箱里面写了常见问题的模板,用来节省时间。后来我把内容扩充之后放在了词汇教材的第一部分文章之中,比如英语提高方法,出国的问题,第二外语的问题等等,在课上有限的时间之外补充一些知识,希望学生课后读一读。由于我文学水平有限,把这些文章读完的学生没那么多。既然把我课上反复说过的问题再问一遍,那我只好说:“教材里有某某文章,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你再去看看吧。”
邮件案例三:“老师,我想出国,雅思、托福、GRE这些考试到底有什么不同?你说我该参加哪一个考试呢?”
我想说问这样问题的同学,应该是出国无目的的。首先一定要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出国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又会有哪些坏处?(比如和亲人的疏远,和男女朋友的疏远,金钱花费是否能得到回报等等)只有权衡了利弊,才能得出最后理性的判断,这是我最想告诉学生的。
出国考试这东西,回想起来我是在大二通过听新东方老师讲座,看杂志文章,网上的介绍这三个途径主动了解的,到了该想这样事情的时候回避都回避不掉。以前刚进大学的大一学生就会问很多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还要在邮件里“详细了解”。其实问这么早,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就算你不在乎多花时间,知晓之后到了大三你肯定记不住这些出国考试体制上的差异;就算你都记得住,你也很难从一开始就着手准备,这件事情不是越早越好的。等到了该准备的时候,不用任何人提醒,周围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会像定了时的闹钟一样给你压力的。
邮件案例四:“老师,你给我翻译一下这句诗吧。”
有不少学生问文学翻译的问题,这肯定是高估我的英语水平了,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去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用我课上说的Google使用方法去搜索英语大家的翻译吧,只能这样了。
不过无奈之余,还是有很多让人心喜和感动的邮件的。
邮件案例五:“老师,这五个单词我怎么都背不下来,你给我讲讲吧。”
邮件案例六:“老师第几页第几题我做错了,你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是C。”
这样的邮件我很愿意回,算是给学生一个单词的特殊语境,很容易能让学生背下来。
另外一些很认真的学生课后跟我说一些上课的感想,让我非常欣慰,我这里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同意,摘录一部分:
“卢根老师,你好!我是你刚结课的那个学习班的学生。上过您的课受益匪浅。估计您也没有太多时间读邮件,所以长话短说,跟您推荐一部电影:“Akeelah
and the
Bee”,讲的是一个美国小女孩参加美国专为少年儿童举办的拼字比赛的励志故事,剧情老套,不过多少有助于了解一些英语的构词法、单词的来源等等。也许会鼓励其他小朋友去用心学习一门语言,了解语言的魅力,看到最后就知道了。另外附上一段电影里面很经典的句子: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感到害怕,而是因为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我们这样问自己,我就是那个天生丽质、绝顶聪明的人吗?事实上,有什么你做不到呢?我们生来就是要证明,自己有上帝赋予的特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