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即将开课的大学预科班学生

(2007-06-24 20:40:05)
分类:
    每年暑假我都教大学预科的课,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了,经常在学校里走着都能碰到这些学生,我对这门课以及这门课的学生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聊聊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同时对比香港一些大学的教育模式来反思内地大学的不足,我想这应该是刚经历完“惨烈”的高考,即将开始大学学习的你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陈丹青先生在2005年举行的“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可谓是一针见血:“今日中国高等教育,有大学,没有大师;有教育官员,没有教育家;有教育政策,没有教育思想;有教学大纲,没有教育的灵魂;有教育的地位,没有教育的尊严。”

    也许大家听到陈先生这番话后会觉得比较担心,甚至是灰心。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会一无是处,陈先生只不过将话锋全部对准了教育的负面,而且措辞犀利,不免会让人觉得紧张。客观来看,陈先生总结的这五点不足,其中后三点和我们普通学生关系并不大,我们也不可能去改变什么,而前两点,我觉得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一些可能的转变。

    每年暑假我会接受到很多学生关于去香港读大学如何面试这样的问题,当然也会遇到已经拿到港校录取资格的优秀学生。这几年香港诸大学在内地的招生引来了非常多的关注,其中也不乏很负面并且很不客观的看法,最缺乏常识的论断莫过于“很多省市的状元都放弃北大清华选择了港校,内地的名校在香港高校的介入之后被‘扫成了二流’”。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难道状元们的选择就应该是所有中学毕业生的选择?状元们去了香港就代表内地没有优秀学生了?再说香港回归后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了,都是中国的高校为何还要像对外国一样彼此分得这么清楚?香港高校的成功自然也是中国教育成功的一部分,这无疑产生了对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正向极大的推力。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香港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对比来看,我们能发现很多以前被忽略掉的问题。

    这里我想用管理当中的SWOT个人定位分析法把在香港读书的好处坏处一一列出来,不管大家即将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我们都可以根据这样的比较看出自己的大学该如何读。

Internal

Strengths

Weaknesses

①香港高校采取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更加凸显全球化,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不会出现语言上的劣势。

②学术氛围好,优秀教师的比例比内地大学更高。

①在本科教育中,整体学生素质和内地著名高校比起来有一定差距,优秀学生常常是内地过去的,这个比例只占整个学校学生的10%左右。

②绝大部分港校缺乏厚重的历史感,历史积淀不深,虽然有不少优秀的校友,但是还是缺乏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

External

Opportunities

Threats

①具有极大的求职优势。

②方便出国,获得香港居民身份之后去很多国家可以免签证。

①求职优势大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内地学生临近毕业时不仅要和香港学生竞争,还要和留学归来的香港人以及外国来港发展的人竞争。

②虽然很多港校提供奖学金,而且今后在香港工作收入会非常高,但是在香港生活和学习的消费之高是任何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真正能拿到奖学金赴港的学生只占所有赴港学生的5%,并且要维持每年的奖学金需要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这样带来的学习压力自然不小。

③相比内地高校香港高校在学习方面会更加“放任”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荒废学业最终退学的事情时有发生。

    可以看出来,以上列出的因素稍稍偏重于缺点方面,当大家清楚这些优势劣势之后,如何将这些内在或外在的不利之处转化为对我们学习有利之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这将使我们在大学当中更加清楚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

我把我通过自己经验总结出的我认为大学里最应该培养的一些素质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自学能力。大学里主要靠自学,所以只要自己努力,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获得一种“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毕业时相当于同时读了几个本科,完全是可能的。我完全相信,本科阶段是可以通过自己教育自己成为“通才”的。

二.语言能力。我所说的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和非母语能力,外语能力的重要毋庸置疑,另外,尤其请大家不要忽略了汉语能力的提高,我们母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我们外语的学习。

三.专业知识。这个不用多说,既然是“本职工作”不应该也不能小视,毕业后别人常常用所读的专业这个“有色眼镜”看待我们。

四.知识面。大学阶段要尽可能地多体会生活,尤其是那些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的学生,更要学会一个人生活。

五.判断力。从我的理解看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判断力指的就是这里的“思”,自己要能判断得出哪些知识是应该认真学的,哪些知识只是一带而过的,哪些知识是未来迫切需要的,哪些知识仅仅是现在很火,若干年后不会吃香的。

六.领导力。西方教育很看重的能力,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慢慢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领导魅力,我相信通往伟大的路一定是与他人同行。

七.职业观。尽量要学以致用,当我们就业的时候,我不认为只有对自己专业口的职业才是好的职业,职业跨度大的选择同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眼光要看得远,不应该太过局限。我们所学的知识,有的是在以后工作时能直接运用的,有的只是间接运用的,如果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几乎全部是间接使用的,那我们应该反省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成功,还是要尽可能多的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直接使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要被现代社会浮躁的心态所迷惑,当我们从象牙塔中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容易逐渐丧失掉那种心如止水的奋斗状态,而这样一段心无旁骛的奋斗状态又是每个人所必须有的。我很崇敬的两院院士王选教授(1937——2006)的一句话说得极其深刻,当年这句话对我来说如“当头棒喝”,时刻让我警惕:“我们千万不要跟潮流,要预见到社会的需要来锻炼和培养自己,大学阶段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而要致力于满脑袋,因为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