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周末《后台》

(2007-05-24 13:42:05)
分类: 也为读书狂
    这本书的书名是《后台》,正是揭露了最近一年来《南方周末》的一些公开报道之后的背面新闻,就像电影花絮一样用记实的口吻告诉读者在报纸的公开报道中一些不便涉及的内容。
    《南方周末》是国内新闻类周报中的第一,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报纸,从大二开始接触这份报纸到现在已有差不多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期必买,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是这位良师益友帮我磷选出了值得一读的新闻。正是这多年结下的感情使我十分信赖这份大报的深度和职业精神。由此及彼,两年多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出品《南方人物周刊》时,我也认定肯定是好杂志,现在这份年轻的刊物也迅速成为国内人物类杂志的佼佼者。

    在此书出版前,各大报纸已经开始了很多前期的宣传。在广告中书的封面标题就十分吸引人——“南方周末与‘诺贝尔’之间”、“马加爵:一个南方周末曾经的读者”,凭这样的标题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不一般。我后来抽空去书店买的时候竟然一时洛阳纸贵,西单图书大厦和中关村图书大厦居然都已卖完,后来在第三极书局才终于找到了剩下的最后一本,于是如获至宝地捧回了家。

    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份大报新闻产生过程中的秘密,虽然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是对记者的工作还是多有耳闻,从初中开始就陆续读过一些记者出身的优秀主持人的书,比如水均益、吴小莉、柴静等等。这份工作所要求的职业品质——真诚、勇敢、果断以及富有正义感,都是把一个普通人应该达到的境界发挥到极至。书中的文章都是记者们的亲身经历,这让我第一次这么真实地了解到,原来一个新闻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那么多险象环生的情节,让人读完之后不免对这些富有职业道德精神的记者心生景仰。

    因为自己的职业是老师,看问题想问题的时候不免常常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古语道“道不远人”,记者和老师这两个都是和人打交道的行业肯定有诸多相通之处,这里我想比较一下记者与教师的职责。

深入报道的深入要求

    《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大报,刊登的是深入报道。深入报道要求记者对事实进行最大限度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要做到文字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语言的直接、犀利。报道的用语要有很强的可读性但又不能夹杂个人主观的感情表达,也不能有明显的好恶偏向。著名记者Edgar Snow在我国西南联大任教时曾经有一个鲜明的观点:Fact is fact, view is view,一个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严格界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这对每个记者而言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甚至是考验。当然这只是一个最佳的设想,在现实社会中不仅是记者,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无不受到世俗的牵绊,在压力下甚至是威胁下能否坚持原则就成了判断一个人价值的重要准则。

    我想一个老师,尤其是新东方的老师,也应该如此。每个老师必须对所教授的理论有深入研究,尽量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尽管这一要求在我看来是极其高的一个要求,只有少数的大师才做到了这一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知识,不仅要对所教授的项目有深度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对英语的整体和语言的习得规律也应该有一定的体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是一个很优秀的传媒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同样是一个富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的集团,大报的记者带有大报风范,名校的老师同样要用最严格的行业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最高的行业准则,就像一则广告语中说的那样:“We lead, others follow”。

    一个记者赖以生存的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以任何原因伪造虚假报道都是应该被谴责的。最近流行的电影——《蜘蛛侠3》其中就有一个情节,反派主角为了谋求一个职位篡改了一张蜘蛛侠的新闻图片,后来被揭发后一向吝啬刻薄的报纸主编突然“神志清明”起来,勃然大怒之后开除了这个人。在南方周末的一次内部讨论中,曾经有记者在讨论时用了“失实报道”这样过分的语言引起了同行们极大的误解。在教师行业中,我们可以说一个老师赖以生存的是所教授知识的可靠度。语言有她的主观性,很多领域仍旧存在较大的分歧,就拿我所从事的词汇教学来说,学界的一个分歧是词根到底是分为自由词根和粘附词根还是自由词根和非自由词根,另外对于很多词词源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而且还是应试教学)肯定没办法讲解深入,但是我们首先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情况,可以利用课堂以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这里唯一的要求是尽量保证知识的客观性,不能想当然地杜撰,一个老师对于自己不了解甚至不完全了解的领域最好不要提及,以免受到学员直接的挑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课堂上会不经意地读错字,比如给予、供应、容积等等,马上就有仔细的中文系的同学给我一一纠正,可见课堂是不容许有任何疏忽的。

    记者的语言(这里主要指文字形式的语言)要做到客观之余不失公正,直接之余不失犀利,老师课堂上的语言也是一样的要求。课堂是一个展现老师学识和人格魅力的舞台,在新东方由于一些著名的老教师的影响更突显了这个特点。但是也有反面例子,有些老师在表达的过程当中过于主观,过于激进,对某些国家、民族、个人有过于严重的好恶偏向。的确,其中有些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但我认为不适合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宣扬。每个人的认知难免有盲点,很多情况下还是谦虚一点好。我总觉得,语言暴力是最可怕的暴力,当一个老师所宣扬的观点个人色彩过于严重时我恐怕不会“用生命来捍卫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了”。

    南方周末的老领导说:“新闻的意义在于启蒙”。这里启蒙的是理性,是对世事理性的思考,新闻传播的是科学、民主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职责也是一样,启蒙学生思考的理性,不仅要传授给学生fish,还要告诉学生fishing的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新东方的学员可以代表公众,也可以代表当今大学生,公众的文化水平不够高轮得到老师来评判吗?也许最应该问责的就是老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老师的真诚、敬业、塌实、勤奋学生都能感觉到。

 “在南方周末内部,有两种心态,容易影响新闻的客观性,一是精英心态;二是草根心态。”

    其实这两种心态在新东方老师当中也常常存在。

    每当回想起这些年教学经历带给我的变化,我一喜一忧,喜的是为人处世方面多了一份成熟与自信;忧的是独立思考方面少了一份自省和谨慎。

    我曾经有过一个很自负的想法:“我做老师还算成功,我如果做其它的事情应该也会很成功。”可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让我明白了这种想法的荒谬之处。初中时读过的克林顿的一句话浮上心头:We have the confidence to dream big dreams. But we must not let this confidence drift into complacency。

    在一次和梅雪老师的交流当中她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应该是一个炫耀者,而应该是一个传授者。比如舞蹈教学,老师获过多少奖、跳得多么好,如果他不能激发学生的舞蹈潜力那他只能是一个优秀的舞蹈家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舞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

    第一次听说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就是刚开始在新东方工作的时候,那时我理解为勤奋学习,塌实工作,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现在才知道并非仅仅如此,老师真诚地面对学生就是最好的公共关怀。

    那么说,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要尽心尽力备课,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的。可是是不是我们用心了就够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草根心态是说,我们凭什么成为学生的代言人?

    仅从敬业的角度来思考会使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缺少一些指导思想使我们认为自己教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默认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地教,面对面地学,老师对应的常常是“teacher”而不是“instructor”、“educator”、“mentor”、“tutor”这样的词。可是现在我觉得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和学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带领着他们学的,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就能知道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客观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老师或多或少地都把它上升成为了一种绝对的方法,但是一遇到不同要求的学生即使再用心教效果不一定好。单从我的词汇教学上来看,方法自然多种多样,简单说来只要让学员更快更轻松记住更多单词就是好方法,我以前曾经在一篇教学论文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犯的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是从受众的差异来看,老师不能用需要很大词汇量作为背景的前提下“一览众山”所形成的语感和归纳出的方法去教那些词汇量还很小、语感也很差的学生,我们觉得显而易见的联系学生也许觉得相差甚远。这是我在备课时常常注意到的一点,有些方法点到为止就够了,把我们的所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主选择,没必要强加于人。

    这就是我从看《后台》的过程中得到的几点结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也谈大学语文
后一篇:后海酒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