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上展开了“大学语文修成正果”的讨论,刊登了钱理群等语文教育名家的观点,读之受益非浅,这里我也凑凑热闹,著驳论文一篇:
“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
读完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众议”版杨支柱先生的“‘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吗”一文,我体会到作者语言犀利,观点鲜明,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但因为文章辐射的领域太广,涉及大量语文教学、英语教学、教学评估、个人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等正处在争论之中的复杂问题,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深感其中部分观点的不能认同,于是斗胆发表如下见解。
文章开篇作者构建了一个貌似严谨的逻辑:那些主张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人如果认为自己语文水平不过关按照他们自己的主张就应该以身作则自行取消大学毕业证,回炉学语文;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语文水平还不错那么回想一下自己的语文水平是否是通过当时的大学语文必修课实现的,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必修,所以回答是否定的,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不是必修照样可以培养出语文人才。我觉得这里存在商榷之处。从逻辑假设前半段来看,难道现行政策的主张者和决策者每推行一项新的政策,就需要自己先达到,如果达不到设定的标准就要自行取消决策资格去回炉学习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设立和推行驾照考试的人一定不能是对交通安全重要性体会最深但不会开车的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一定不能是对英语教育重要性最熟悉但自身英语不够精通的人;一个出版社的主编一定不能是对书的畅销前景有独到把握但没出过书的人……。从逻辑假设后半段来看,我想不出来那些少数的语文必修课主张者自身的语文水平和当时他们大学所受的语文教育是否有必然联系?鲁迅先生是白话文写作的先驱者,他没有受到白话文“必修课”系统的训练,难道他就没有资格成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者?判断教育成果的好坏是不能拿少数个体来考查的。这是其一。
其二,文章的中段作者提到中国人汉语和英语学习的对比,作者的一个隐含观点是:“所有的大学生不该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英语。”这个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学者的支持,的确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去讨论。但接下来作者说:“真正根据重要性或有用性在大学课程中安排语文和英语教学将产生极大危害。”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我想这里有一点危言耸听,对于大中小学生整体而言语文和英语的重要性孰轻孰重?这是很难下定论的,我想任何人都无法给出统一的标准,只能说两者同等重要,在实际课堂操作上,义务教育也只能用几乎相等的课时来教学,直到进了大学或者工作岗位后每个人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分配学习时间。正因为现在和毕业证挂钩的四六级考试使得很多学生不顾一切地把大量时间“砸”在英语上,而且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从而忽略了汉语学习或者说汉语修养,导致很多大学生写一篇简单的文章都文理不通,所以才有人站出来呼吁汉语功底的重要性,试图“中和”一下这种状况,我觉得他们还是功不可没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和作者在语言水平提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作者认为“我们几乎一生下来就学汉语,跟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伙伴学,在学校里也几乎所有课程都在学汉语。”这句话大体是对的,但根据我的英语以及对外汉语的教学来看我认为语言的掌握有层次之分,一般来说听、说属于较浅层次的掌握,读、写属于较深层次的掌握。我们和周围的人交流的时候口头交流占绝大部分,通过书信和辩论等形式的交流只占小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只靠普通生活中去“自然地”学语文永远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考查一个人的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写作,写作水平的提高不靠一定量的深度阅读以及某些外界条件的强制(例如作业和考试)如何能实现?设立必修课的目的就在于此,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或多或少地得到提高。我遇到过一些具有国际背景的小孩,他们因为家庭的影响从小几种语言都说得很流利,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注意到他们仅仅是“说”得很好而已,他们之中只有那些后天不断加深语言积累的人才具有逻辑严谨的写作能力。语言的学习越早效果越好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越早学习语言从语言浅层次的使用方面有莫大的好处,但是在深度使用语言方面大量的阅读和仔细的思考必不可少。另外,“英语的学习越早越好”同样有弊端,比如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母语感情的弱化等等,英语的学习是必须在母语的学习辅助下进行的。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无时无刻”地学习语文,阅读足够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绝对是语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一个文盲确实可以富有人性,但是我们更希望富有人性的人不是文盲。
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出一个解决的唯一思路——“拒绝招收语文不合格的学生,除非他是某个领域的天才。”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的笔误,如果这个思路能实现则必须要求:大学招生者敢于“封杀”语文不合格并且其它方面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要求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非常完美,在绝对理想的师资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所有孩子能公平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语文水平提高;要求高考语文出题和阅卷过程绝对人性化,能客观地毫无偏颇地通过分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在其它学科上(比如作者所指的理工科)语文不够好的学生能通过某种手段令人信服地证明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天才,因此语文不好就有了理由……。我想这些假设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违反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大学设定语文必修课的目的不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中国人语文水平的问题,而是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尽力而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确应该改革,语言能力的培养除开知识的传授之外的确需要价值观以及情感的培养,但是教育改革很难“立竿见影”,需要很多人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才能看见成效,一些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我们可以去缓解。而且教育的各个方面常常是“各管一摊”的,价值观需要很多学科综合作用一个人,我们只负责语文水平提高这一方面。从现行的教育制度来看,给大学生设立必修课、配备合格的语文老师、强化被很多学生忽略的语文学习,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