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用功"

(2010-09-11 20:32:07)
标签:

教育

赞美

聪明

用心

杂谈

分类: 他人视角

  如果做父母的经常赞美自己的小孩“宝贝你好棒!好聪明”,那会带给小孩什么样的影响?是“对自己更有自信,更能迎接挑战”,还是“更不懂得努力,上了中学后功课可能一绝不振”?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都会选择前者。毕竟从“棍棒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家长刚刚学会了“赞美教育”,正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呢。但来自美国的最新教育调查报告又来震撼我们脆弱的神经了:家长经常夸小孩“聪明”,很可能会害了他!

  打骂孩子不行,赞美孩子也能出错?确实如此。美国两位非科班出身的育儿专家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艾什丽?梅里曼(AshleyMerryman),通过访问顶尖科学家和应用多个科学试验,对儿童自尊心、睡眠、说谎、智力、自制力、攻击性、感恩心等多个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推翻了过去被不少育儿专家推崇的育儿方法,引发的巨大争议就像他们的书名,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教养大震撼”(Nature Shock)。

  很多育儿“真理”都是误人子弟?

  两位作者波?布朗森和艾什丽?梅里曼都并非来自教育界。布朗森是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者,自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一度投入金融界,但高薪厚禄没有浇灭他的作家梦,毅然转战文化产业,并专事写作。他成名于一部金融类讽刺小说,后来改写报告文学,当上父亲之后,对育儿产生浓厚兴趣,并应邀在《时代》周刊上撰写亲子教养专栏。他曾推出畅销书《这辈子,你想做什么》,前后共访谈了超过90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想要知道不同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与未来。梅里曼就是布朗森的采访对象之一,她曾任好莱坞制片和政府官员,后来放弃高薪,转为弱势学生做课业辅导,这才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两人都曾在《时代》周刊撰写亲子专栏,大受读者欢迎,更受邀上各种清谈节目,解构种种育儿现象。

  合作《教养大震撼》一书事出偶然。两人开始只是讨论小孩子的自信心是怎么来的,发现市面上的不少育儿书都说要赞美子女,问题是依然有不少孩子在赞美之下还缺乏自信。后来他们阅读最新的研究报告,才发现坊间流传的办法并非育儿真相,于是决定通过收集材料,探访多名世界顶尖科学家,并引用权威实验结论,揭开多个育儿迷思。

  《教养大震撼》在美国一经出版,就立刻成为《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攻占几乎所有的图书畅销榜。本书回答了一个超有趣的问题:亲子教养变成显学已有二三十年,为什么孩子还是问题一大堆?答案是:因为有太多“真理”都是误人子弟。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孩子应该多多赞美”、“EQ比IQ重要”等。在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本书引发的震撼和争议更大、更激烈。

  适得其反的“不当赞美”

  《教养大震撼》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说:夸奖小孩聪明只会害了他,支持的论据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卡萝?杜薇克(CarolDweck)的研究团队所做的“赞美实验”。这项实验先安排一班五年级学生做一份统一的IQ实验,完成后,研究人员随机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被称赞“不错哦,你一定很用心”,而另一组学生则被称赞“不错哦,你一定很聪明”。之后两组学生又再次接受测试,这次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试卷,一份比上一份难度高,一份则难度差不多。研究人员发现,被赞“聪明”的学生几乎全部选择简单的那一份,而被赞“用心”的学生则会主动表示想接受挑战,选择难度较高的试卷。

  之后,两组学生又再接受第三次实验,不过这次是一份艰深的中学试卷。研究人员发现,被赞“聪明”的学生在试场一直冒汗,面色凄惨,倍受打击,而且成绩比之前倒退两成之多。相反,被赞“用心”的学生,不仅成绩比上次进步三成,还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挑战。

  布朗森和梅里曼引述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说:原来“聪明”这个赞美词是先天性的,被赞“聪明”的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便以为自己不再聪明,于是潜意识里会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这些特点在经常被赞是好学生的群里最为常见。相反,赞美孩子做事“用心”,则指孩子后天努力而获得成果,所以孩子会在鼓励之下,继续用心努力完成任务,也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两位作者分析家长喜欢称赞孩子“聪明”的原因:“大家的假设是,小孩只要自以为聪明(被反复灌输这一点),就不会畏惧课业上的挑战。多多益善的夸奖,其功能就是化做小孩肩上的天使,呵护着他不要埋没才华。但愈来愈多的研究却显示,夸小孩聪明可能会适得其反,不止预防不了才华遭到埋没,搞不好还是小孩才华埋没的背后原因。”

  让很多家长“冒了一身冷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事业成就最高、或者工作最出色的那个人,往往并不是学历最好、或者学生时代成绩最出色的,而且也不是从小被赞“聪明绝顶”的人。杜薇克团队所做的赞美实验,除了在美国做过之外,还曾搬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以华人为主的香港,但结果都一样:“被赞美聪明的小孩会不懂得努力,变得没恒心、没毅力,功课一退步就再也起不来。”很多家长看到这里都会冒出一身冷汗。有的家长甚至表示,自己会在“你很聪明”的赞美后面加一句但书,比如“可惜没耐性”或“可惜不用功”之类的。《教养大震撼》却告诉我们,这根本不算激励,效果还适得其反。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说法太过于颠覆,育儿专家不是都说“要多多赞美小孩”吗?

  虽然《教养大震撼》还未在内地推出简体字版,但它在香港和台湾都引起极大的争议。台湾著名的《亲子天地》撰文说:爸妈喜欢赞美小孩聪明,并以为这样对小孩好,应该无关专家建议,而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这一厢情愿是怎么来的?我本来以为,是来自爸妈本身的自恋,‘我生的小孩当然聪明’。《教养大震撼》作者讲的则更严重,说是一种矫情,因为现代父母总是尽己所能,帮小孩挑最严格的学校,逼小孩学一大堆才艺,把小孩放进高压环境,还灌输他‘考九十分就算烂’的观念。然后,为免小孩质疑‘我是何苦来哉’,就在喂小孩吃的苦药外面包括一层‘因为你很聪明’的糖衣。”

  当然,《教养大震撼》并不完全否认“赞美”的正面功能。正因为小孩喜欢听到赞美,所以赞美必须要慎重,必须帮小孩指出一个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问题是,要给这种有针对性的赞美,是必须花时间陪伴小孩的,才能在小孩努力当下,适时给予赞美。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小孩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于是缺席了小孩努力的过程。就算想给出有针对性的赞美,也不知要针对什么,只能流于“宝贝,你好聪明”这种空泛之词。

  父母应建立“教养规范”

  《教养大震撼》直截了当地指出,某些连专家都信以为真的东西,只能叫“伪科学”,青春期“荷尔蒙风暴”便是一例。作者指出,青少年渴望独立自主是真的;容易与父母起争执,许多事瞒著父母,也是真的。青少年容易觉得无聊,渴望刺激,并在刺激当下判断力变糟,也都得到科学证明。偏偏“叛逆“这一项,却已被科学证据推翻。这表示,父母眼中变得很不可爱的青少年,其实也是愿意被父母管的。“孩子跟父母顶嘴,不是他不乖,不尊重父母,恰恰是他尊重父母的表现。他渴望自己的声音被父母听见,希望与父母维持对话关系。争辩代表诚实,代表不想把父母蒙在鼓里。如果他不争辩也没隐瞒,恐怕你才需要担心,因为他可能太不独立,将来会很没竞争力。”

  说到底,要教养好一个孩子,父母应该建立一个全家都要贯彻执行的“教养规范”。比如,要想使孩子未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之间得先拥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因为孩子看到最多争吵的人就来自父母。而且那些吵完之后言归于好的父母,对小孩子来说就还好;吵到一半才说“我们不要在孩子面前吵的”,对小孩来说伤害反而比较大。至于中国家长所关心的体罚问题,父母更要做到始终如一。“那些一直认为小孩从小到大总会被打几次的家庭,小孩被体罚还好,但是那些标榜不打小孩、结果在完全失控下打下去的家庭,孩子的暴力倾向就会增强。”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达灵博士(专攻青少年约会)发现,宽松放任的爸妈其实并没有比较了解小孩在做什么。“玩得太野陷入麻烦的孩子,爸妈都是不订规矩不订标准的那种。这种爸妈都很爱小孩,愿意接受孩子的一切。但孩子的感受却是另外一回事,没订规矩对孩子来说表示爸妈并不在乎,并不是很想把爸妈的职责做好。”达灵博士在菲律宾、意大利、智利都做过类似研究,“在智利,宽松放任是父母对小孩的常态,结果智利青少年欺瞒父母的情况最为严重。”

 

来源: 东方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