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兴趣育儿 |
分类: 育儿心得 |
这次公开日活动与以往课程活动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科学课和美术课都非常生动有趣、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孩子们参与得投入、认真,并乐在其中。这样的课程能给孩子带来多少知识不好确定,但是,孩子们定会喜欢、印象深刻,以后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启发和指引才是不可预测。
主流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一直以来,我深信并践行着这个原则,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尽量凭她的兴趣,如果不喜欢、不情愿、不投入就可以暂时放弃,但是通过这次公开课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意识到我原本忽略了一个问题:兴趣究竟从何而来?兴趣仅仅是天赋或潜能的自然表现吗?即便一个具有天赋或潜能孩子能否自我开发?或是通过后天体验、见识启发、调动出来?……
从启蒙、到体验学习、延续发展、直到形成成熟的兴趣取向,这个过程不会是一个人在参与,这里有孩子们的寻找和探索,有外界环境的引导和影响,有孩子们的执着和坚持,有外界环境的陪伴和同样持之以恒地协助,所以,所有的“兴趣”形成都有它的前世今生。
启发与引导
给孩子自我想象涂鸦的机会无疑调动和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的现场临摹引导孩子如何想象和创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打开兴趣之门需要有人启蒙,如果不接触任何事物或领域,孩子不可能自己找到兴趣方向,我们也无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势。
而后期的兴趣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向适合她(他)的正途。其实这个过程很难,我们每个人并非熟识和精通任何领域,所以,陪伴孩子探索,以观察和经验协助孩子判断是需要付出不少于孩子的努力。
体验与见识
当老师问到信封需要贴什么时,我想到果果并没见过邮票,就算跟她提及过,也很难让孩子抽象地理解何为邮票。有时当果问及一些简单到无以解释的问题时,我意识到根源在见识,见过、经历过、体验过就再明白不过了,单纯从书上,他人口中不能让孩子清晰、完整地了解事物。就如通过观察折纸睡莲在水中的变化会清楚地发现不同纸质的特点那样,直接观察和自己动手对孩子来说直观且简单明了。
独立思考力
现在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行为上,动脑能力更如此。所以当老师连续追问有关纸和现实生活中的几个问题时,孩子们难以摆脱现成和固定的答案,其实不是他们没有这方面见识,也不是他们智力水平答不出这样的问题,依赖性使然。兴趣学习和坚持不是轻松的事情,没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没有独立思考和内化吸收的过程,没有锲而不舍的劲头,是再大的天赋和再多的外界支持都不得其果的。看来平时要对果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提问,培养独立思考力比单纯灌输知识对她以后更有助。
由此看来,兴趣的发展离不开启发引导、体验见识,启发开发兴趣,体验认识兴趣,见识帮助孩子意会引导方向,而独立思考犹如一根线,将所有的引导和见识的各个点编织成自己最美好的认知,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对孩子多启发引导、丰富她的见识和体验,培养她的独立思考力是本次公开课后受到的启发,也是我以后的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