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带果果去广场玩球,广场的小朋友并不多.

这时来了个1岁7个月大的小女孩(比果果大4个月),捉住果果的球要玩,果果站在一边,不敢上前拿了.

小女孩要抱球走,妈妈让她把球给果果送回来,果果只是在旁边可怜巴巴的看着.

经过妈妈的劝说,小女孩把球还给了果果,但果果还是不敢接着,是姥姥接过来的.

小女孩子又和妈妈玩自己的小球了,果果终于抱着自己的球了.

小女孩对果果的小球很是钟情,还要来拿.

伸手要抢了,果果无动于衷.
果果向来是个比较胆小、不好表现、不善争抢的小孩,也不知道这是天生的、年龄小还是见识少的缘故。虽然果果越来越可以听懂大人讲话,但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没把握,所以我不太喜欢给这么小的果果说教,我希望她自然而然地成长,自己观察和体验,自己领悟一些道理。也许在她足够大的时候我才会跟她探讨一些道理,但面对这么小的果果是最难教育的。
当果果越来越频繁地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参与更多社交时,早教的种种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象昨天那一幕,是教育果果去“抢”还是“让”?用什么方式跟她说?教给她怎么去做?会对她有什么样的结果?对我来说都是难题。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但对孩子你却不知如何是好,难以拿捏。
如果是“抢”,是教给她是自己的东西要去争取,属于你的要拿回来,喜欢的就要去夺,但又可能宝贝会贪心、自私、不友善、不善合作...
如果是“让”,是教给她要学会跟别人一起分享,不能自私,善待别人,学着奉献,但又可能造成宝贝懦弱、胆小、不进取、不积极...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极端的结果,争抢表现得恰当,也属于优秀的品质;礼让表现得得体,也属于高尚的品质。我想也许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是合适的。
其实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一个先赋论者。就象有人说出生时就决定宝贝的素质一样,当受精卵形成时,DNA基因的排列组合已经大体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体质、智商等等,当然也不能否认,后天的学习和经历以及环境的影响会使个人发生一些改变,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这些就是不确定因素了。
所以,这样看来,有些东西是可以教会的,有些则不是教出来的,宝贝的心志成长还要靠她个人。
昨天在果果与小朋友发生这一幕时,只有姥姥陪着她,而且也并没太多干涉,一切表现都是果果的本色,我远远地看着,决定给她拍下来,留着以后给果果看,我想知道当长大懂事后的果果再看到自己的这一幕时会有何反应和感受。
也许果果长大还会这么善良和保守,但也许还会学会上进和挑战...如果是前者我想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妈妈只能说,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就理想都要靠宝贝你自己去权衡抉择,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你有选择做你自己的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