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在防艾一线的大学生

(2008-01-09 11:06:55)
标签:

社会/纪实

文化

分类: 业界探讨
 

http://www.efaw.cn/wq/file/200712791028.jpg

“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防艾网站工作室

http://www.efaw.cn/wq/file/200712791063.jpg

南华大学“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队长焦艳慧


    核心提示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在谈艾依旧色变的今天,如何预防艾滋病,正确认识艾滋病,依旧任重道远。而对于那些已经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则需要社会抛弃偏见,给予关爱。在湖南省衡阳市,一群正处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用行动告诉人们:爱心与责任心,可以战胜这个不治之症。

    ⊙法制周报记者李俊杰/文伏志勇/图

    2007年12月4日晚9时多,一间10来个平方米的房间内,10多个学生忙个不停。

    墙角,堆放着数十箱安全套。(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墙上,贴着各种标有“红丝带”标志的宣传画。

    不久,这些安全套将被免费发放给人们。

    做这些被人们认为感到十分难堪的事的,不是抗艾的医护人员,而是南华大学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成员。除了学习之外,他们的另一项任务是,义务为艾滋病的预防作宣传。

    236名大学生的爱与责任

    今年19岁的焦艳慧是南华大学“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队长。

    她是2005年加入这个团队的,目前是学校医学院的大三学生。

    “刚进来的时候,学长只说这支队伍不错,而没提到这项公益事业有多好。” 焦艳慧说。

    衡阳市是湖南省艾滋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感染者占全省总数的44.7%.基于这种现状,加上学校医学方面的优势,2004年,全国首个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在南华大学成立。成立初期,只有70多名志愿者。

    “在艾滋病没有被人类完全攻克的现实状况下,遏止艾滋病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宣传教育,让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以减少艾滋病的发病率”。在谈艾依旧色变的今天,如何加强预防,已显得尤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这个团队日渐壮大,成员已经达到236人。在学校6个学院下设分队。(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其中大一的学生成员占到近一半人数。

    焦艳慧说,短时间内有这么多人加入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除了自我思想意识提高外,也与他们前期的宣传推广工作分不开。

    “必须填表通过审核后才可以” 焦艳慧介绍说,在每年大一新生开学之前,军训期间,许多人都想加入这个团队,但也并不是每人都能加入的。(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申请加入这个团队的,至少自己对防艾知识有所了解,要有一颗爱心。

    通常情况下,团队规定,每个月都要到艾滋病专门收治医院去看望病人两次。每个月在学校或者在校外开展一次防艾宣传活动。

    不过,起步之初往往是最艰难的。包括宣传资料等在内,都需要有经济上的支持。所幸的是,南华大学“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瑞典公共卫生研究院、瑞典伦德大学传染科的专家组到南华大学考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的宣传和网站建设维护工作;2006年,在“中瑞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的支持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南华大学与瑞典国际发展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2007年3月,在此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同伴教育”阳光站。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因为家人阻止而离开这个团队的。”焦艳慧说,除了在广场上发放一些资料和免费安全套外,他们会将接触艾滋病人后的心得写成书面材料,对外发放。(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艾滋病人中,也不乏有些自立自强的故事,经得其本人同意后,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公开。

    3年来,南华大学“红丝带”防艾先锋队先后被评为首届湖南省十佳大学生社团、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湖南省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也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广电总局和全国学联联合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网站”。

    被艾滋病人感动得哭了

    一个细节,更加坚定了焦艳慧当初选择加入这个团队的信念。

    2005年11月份的时候,天气很冷,那是焦艳慧第一次去医院看望病人。(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一位没有头发、头皮都溃烂了的病人把她给吓住了。看上去,他40多岁,“血淋淋的脑袋,脸都溃烂了”,医生告诉她,这位病人生命已不会太久。

    从这位病人的表述中,焦艳慧得知,他因为吸毒而感染上了艾滋病毒,因为吸毒,上百万的家产都被他花光了。

    见他还没吃早餐,焦艳慧主动把带过来的东西拿出来给他吃。病人笑了笑说,他不吃了。等他们到楼下跟医生交流的时候,快要离开时,突然发现那个病人抱着焦艳慧送给他的东西出来了,他颤巍巍地告诉医生说,他想把这包东西送给他的弟弟,“这辈子欠他们太多,永远也还不清了,这也是最后留给他们的东西”。说完,这位病人哭了。

    见此情景,那一刻,焦艳慧也莫名其妙地哭了。(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她说,她被感动了——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想着他的家人,学生送的东西,他舍不得吃,说要给家人。

    从那次起,她彻底改变了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遗憾的是,她第二次去看他时,他已经去世了。

    相对于艾滋病人,正常人的反应却让他们有些匪夷所思。尽管他们作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而且这种现象非常多见,尤其在农村。

    焦艳慧说,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三下乡”,到农村去发放资料。有一次,在发放资料时,她非常有礼貌地说:“这是预防艾滋病的资料,您看一下”。一个40多岁的妇女接过资料后,看也不看便仍进了垃圾桶,“讨厌,讨厌,你才有艾滋病呢!”。更难堪的是,“有人还拿扫把出来打你,把你赶出去”。

    老队员周孝斌回忆说,他们的防艾活动在开始时遭遇了不少尴尬:他们在某社区宣传,一位大嫂经过宣传队,队员走上前去很有礼貌地向她介绍,她立即加快了脚步:“不要问了,我不知道……”;一组队员在衡阳市区给酒店和娱乐场所的服务员发放安全套时,均被当作“怪物”拒之门外……

    一位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曾无奈地告诉他们:有一次,他搭乘摩的去医院,当他走进医院时,他听到摩的司机与门卫的对话:“我拿了艾滋病人的钱会不会得艾滋病呢?”直到门卫告诉摩的司机说不会,他才放心离去。

    让焦艳慧感触最深的是,有病人不只一次对他们说,为什么不早作宣传,早作就不会感染艾滋病了。(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焦艳慧说,她以后发展的目标是,在青少年中充分普及艾滋病知识,让更多人不要因为不知道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而感染上艾滋病。

    “那是一种悲哀。”焦艳慧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