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仅止于青绿?故宫里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标签:
转载 |
分类: 收藏(集邮钱币) |
上回说到了米芾打破了北宋画院的“格法”(成法、法度),是不是画院落后了呢?
不是。
米芾父子在当时只是异类,画院当时占据主流地位,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
在山水画上,画院出了一个不世出的天才,用一副画作将院体山水推到了一个迄今无人能及的高度。
这个天才叫王希孟,他的这幅作品就是《千里江山图》。
很多人在《国家宝藏》里面已经看过王希孟的故事,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了。所以一笑今天就来讲点电视中没有说到的内容。
首先,王希孟是绘画天才不假,但这位天才少年居然差点没能进入画院你敢信?
因为当时的画院招生是要考试的(有关画院的详细介绍可参看我之前写的《国家最高艺术学府如何沦为街头培训班?(中国画院发展简史·下)
王希孟同学可能跟很多偏科的天才一样,文化基础差了点,没有考上正式编制,只能在画院里面当学徒。
补充一点小知识:进入画院需经人荐举或经过考试,根据其水平授予待诏、画学正、艺学、祇侯、画学生等职位,按月发给俸值,还有机会观摩宫廷藏画。
好在金子总是会发光的,王希孟的天赋在偶然的机会中被经常来画院视察的宋徽宗看到了。宋徽宗觉得这孩子不错,就亲自教他画画。王希孟也不负圣望,在宋徽宗的调教下,王希孟的画技进展神速。
为了提高绘画水平,也为了回报圣恩,以一幅好的作品献给皇帝老师,王希孟申请出宫采风。
宋徽宗同意了。
半年后,皇家园林新延福宫落成,王希孟也献上了自己创作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全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差不多有4层楼高。
当时的人评价此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这幅画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遵依格法的画风,将宋代绘画的工整和精细发挥到极致。
后面的事情《国家宝藏》里面都演了,我就不赘述了。只不过再补充2个知识点:
1、画山用绿色正常,但为什么要用青色呢?而且青色现在看来就是蓝色,山怎么是蓝色的呢?
这就要用现代光学原理来解释了。我们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但是大气对不同颜色的光散射强度不同,散射蓝紫光最多(散射出的的蓝紫光可达红光的10倍以上)。因此,越是隔得远的物体,如天空、远山等,空气中的蓝色散射光射入人的眼睛的就越多,掩盖了其他的颜色,就会使人产生了蓝色的视觉。我们古代的画家虽然不懂这个光学原理,但在长期的写生观察中总结出了这一点,并用在了创作上。你看,青色的部分是不是主要用在山顶?所以,青绿山水画是基于写实上的艺术提炼的产物。
2、只不过结合之前讲过的山水“三远法”的内容,咱们再复习复习——《千里江山图》也用了三远法,你能看出来吗?
好了,揭晓答案。
最后,关于王希孟的结局,《国家宝藏》给了一个浪漫的说法,说是王希孟藏于画中。
实际上,对于这个天才少年英年消失之谜,还有一种更残酷的传言:
王希孟在为《千里江山图》外出采风之时,看到了民间疾苦,见识到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生计艰难,社会风气败坏。
他回宫后,本以为可以借着自己能直面皇上的特殊地位为民请命,可惜宋徽宗并没有接受他的谏言。
少年意气,遇此挫折,又岂会干休?
凭着一腔热血,王希孟又绘就一幅《千里饿殍图》献给皇上!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是王希孟的老师,但同样是个政治家。他岂能不知道自己治下民不聊生的情况?但这种事情能拿到台面上来说吗?追究起来他这个做皇帝的岂不是最大的罪因?
宋徽宗一怒之下,判了王希孟死刑。
就这样,一代绘画天才,死于政治,死于他的老师之手!
没多久,金兵南下,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顿成战场。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幸好《千里江山图》没有被战火焚毁,辗转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让我们能在千年之后,还能见识到北宋的大好河山。
如今,《千里江山图》仍安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年才展出一次。
追古抚今,望从此,江山无恙。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