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婚姻的态度极为谨慎,这一点由古自今都没有改变。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把婚姻看成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不单单是个人,因此门当户对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保障婚姻,也保证两个家庭和睦的不二法门,而由这种想法衍生出的爱情悲剧也是不胜枚举。
从大家最熟悉的《梁祝》中,一对倾心相爱的情侣因为所谓的门当户对而被迫分离,虽然人们给这段殉情的爱情加注了一个浪漫的结尾,但是却始终掩饰不了它悲剧的本质;作为生活镜面的影视剧便不可免俗的把门当户对纳入进去。
一向以奇巧著称的海岩也在他的新剧《金耳环》中玩了一把门当户对。剧中,清洁工陆保良和白领张楠的一段不落俗套的爱情也有一个不落俗套的结局。两个在经历了种种磨砺之后,甚至当张楠身为地位高贵的父母都不再反对两个人的时候,这对小情侣却最终选择了分手。
有人觉得他们的分手不合逻辑,又不是什么大事,两个人只要够坦白就好;也有人说这是海岩在故弄玄虚,无非是不想让观众猜到结局的故布疑阵罢了;还有人说,这只是为了延续海岩剧一贯追求的“缺陷美”。姑且不论这些看法的孰是孰非,就我看来,海岩这样写恰恰说明了他是一个传统的人,也是一个看破世情的人。
想象一下,假使陆保良和张楠一直在一起,并且结婚了。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一个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这个家的经济来源肯定有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是张楠的收入。那么在这个家庭中,张楠对陆保良一定是完全的信任,而陆保良对张楠则一定是全然的顺从。但实际上,这一切就剧中人物的性格而言是不可能的。首先,张楠对陆保良一直存着一些怀疑,怀疑他是为了钱接近自己,并且保持着一种高姿态;而陆保良对张楠也是顾虑重重,同时巨大的自卑感也时常作祟。那么,两个即使暂时在一起,他们之间因为身份不同而存在的巨大的心理落差迟早会爆发出来。这两个人走向分离,不仅仅是家庭地位的悬殊,而且是两个人不同的心理感觉的必然结果。
当然,陆保良和张楠的分离不能全然的归咎为门第观念,但是不同的门第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造就他们不同的行事方式和心理感受。老话不是说“物以类聚”吗?其实婚姻又何尝不是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