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2.0——存储的黎明(二)
(2008-11-24 13:58:48)
标签:
服务器存储设备杂谈 |
分类: IT技术 |
尹玉峰和许良谋,戴尔存储方案部
(点击查看第一篇内容)
在展望SAN的发展趋势之前,让我们仔细探讨SAN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困扰。
SAN自从80年代产生以来,推动着存储技术不断前进。SAN首先带给我们大容量高性能的存储,能够适用于从小型服务器到大型主机的应用需求。SAN更重要的核心特点就是存储的大整合,SAN可以灵活的分配存储资源给用户,SAN的通讯协议FCP则提供了可靠和高速的连接技术。通过不断的完善,SAN能够提供全面的存储解决方案,能够适应从中小企业到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发展需求,能够满足容量和性能的要求,从近二十年的使用来看,SAN是相当稳定和可靠的技术,大量的用户群可以有力的证明SAN技术。不仅如此,SAN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1Gb带宽,到最近的8Gb,网络带宽在不断地提高,看似存储的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但是埋藏在SAN体内的先天隐忧,使得现行的SAN在面对人类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面前,日渐力不从心,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基础框架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主机就如同一个大大的框框,把存储资源限制在单机使用的范围,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孤岛,SAN的出现打破了存储固定于主机的限制,集中化的存储可以属于很多主机,看似孤岛消除了,但是实际上是形成了更大的孤岛,同时还要面对,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访问用户量的增长,构成SAN的每个存储的处理能力却没有随之增大,造成前端的带宽虽然增加了,但是由于处理器的瓶颈,IOPS(Input Output Per Second)并没有相应增加。由此导致一个可预见的问题产生了,购买的SAN的时候,要对未来的增长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由于当前SAN是基于硬性框架的,所以对于容错,负载均衡等跨越框架的需求,就变得异端困难,需要借助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复杂的操作,如果说针对目前的数据量,我们对于SAN的复杂性还能够接受的话,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海量数据时代,SAN将变得极端复杂,以至于难以为继。
简单来说,问题的实质就是SAN仍然是以磁盘配置为中心,但是应用主控权却是落在主机上,一旦后端的存储控制器绑定硬盘,这种静态绑定将很难灵活更改,所以我们可以把现行的固态表现SAN称为SAN 1.0,它具备典型的是刚性系统的特点,即硬度有余,弹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