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陈光标
高调也好,张扬也罢,陈光标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付出,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的,中国需要更多的陈光标
本刊记者 蒋泓峰
企业家行善,有人做隐士,有人做斗士。有这么一个行事高调、特立独行、不问褒贬的人,他就是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知道陈光标的人不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喜欢给人发钱,从祖国大陆发到了台湾地区,前不久他又现身纽约街头给流浪汉发钱。他是中国首善,从善十数载,捐款捐物十数亿。然而真正懂得陈光标的人却不多。
沉默还是高调
有人说,陈光标过于高调,甚至有些嚣张。的确,无论是把几千万现金码出一堵墙,还是现场捐牛捐羊,抑或是拍雷锋照、开售空气、“赔车”事件、保钓广告,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超乎常理、匪夷所思的。
对陈光标的责难,其实并不单单针对他个人,而是凸显了中国慈善业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尚德讹诈门”等事件,让中国本就羸弱的慈善事业遭受伤筋动骨的疼痛。陈光标高调行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或许看到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执拗和可爱。笔者认为,这样的高调,犹如掷于死水中的石块,如同深夜里的呐喊,虽然难有反响,貌似曲高和寡,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高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调的行善与低调的冷漠相比,何止强百倍、千倍!一个敢说敢做、真说真做的汉子,我们不仅不予以理解和尊重,还要百般苛求于他,我们情何以堪?
事实上,这或许还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的伦理价值中,中庸思想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所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平庸不算什么,一群人平庸也不算什么,但如果平庸成为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标尺,甚至不允许不甘平庸的人存在,那么就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中国的慈善事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甚至还比不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差距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唤醒13亿人的慈善意识,如果能够引起13亿人关于慈善的思考,那么我想,陈光标即使承担所有的责难,他都会觉得“值”。
物质还是精神
陈光标的行善可谓大手笔,一掷千金,动辄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陈光标的钱不是天上掉的。了解陈光标的人都知道他曾经受过的苦难。因为贫穷,一家人度日如年,哥哥姐姐被饥饿夺走了生命。从卖水、卖冰棍、卖棉鞋,到摆地摊、搞运输、办公司,陈光标的钱都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凭着勤劳和汗水,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历尽苦难的人往往分化出两类:一类是比常人更加沉迷于物质,极度享受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另一类则是超脱物质的束缚,变得追求和享受精神所带来的快乐。现在来看,陈光标无疑是后者。他并未因为“穷怕了”而陷入物质的桎梏不能自拔,更没有成为葛朗台式的吝啬鬼,相反,逆境锤炼了他好强、坚韧、果敢的个性,同时赋予他一颗悲悯、同情、敬畏、感恩的心。他不仅没有因为过去的不幸而怀恨社会,反而记挂的全是那些给予滴水之恩的人和事,满怀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这种精神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幸事。正如他所说:“我看重的并不是这些钱,我捐10亿元跟普通百姓捐10元是一个道理。我主要是想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影响带动更多人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这,才是我觉得无比快乐的事。”
在如此浮躁、道德失范的社会里,人们已经习惯了否定一切。陈光标的行为和精神很难被认同和接受,人们习惯地冠之以“沽名钓誉”“好大喜功”的标签。我想,这些人一半是出于嫉妒,一半是不愿效仿。崇尚荣誉是一种气节,犹如战士的生命。一个社会看重金钱、忽视精神,正是道德失范的根源。难道这个社会真的难以容纳一个理直气壮做好事的人?
在陈光标的慈善事业中,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然而,对于诸多的不理解,他不仅没有“收敛”,反倒“有过之而无不及”,竟至公告天下要“裸捐”。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不能不令人折服。做人“沽名钓誉”到这一步,古来有几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于陈光标的有些作为,也许我们不能理解,但是不能理解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妄加评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表达善举的方式也应是多元化的。尽管我们拥有评说各种善举的话语权,可如果滥用这个话语权,去信口开河地抨击自己不甚理解的人和事,那对这个话语权无疑是一种亵渎,而这种思想方式本身就是病态的。
冲动还是理智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笔者对陈光标的印象,我想莫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了。他把慈善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名利。陈光标给人印象是高调张扬,不够持重稳健,似乎做事都是头脑发热,没有理智考虑。如果真这么想,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陈光标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成就,如果真是一介莽夫,那我们这些“聪明人”岂不是无地自容?
事实上,陈光标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冷静和稳健。他每做一件事一定要经过系统的评估研究,一定会找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合作支持。所以,当他发现疾病探测仪的商机时,就邀请南京中医大学的专家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提供指导;当他发现凌志的商机时,他就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请医院做临床报告;他要大搞农业时,就邀请袁隆平作高级顾问。比如他提出“做经营的地方不做慈善,做慈善的地方不做经营”,就是面对中国国情做出的理性之举。
陈光标的每一次举动,都是谋定而后动的大手笔。因为陈光标太了解这个社会了,太了解这个社会的固有定势了,他要打破这种定势,才必须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这或许可以说是“陈光标式的中国行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光标是一流的商务公关和营销大家,他以貌似另类的行为艺术,低成本打出一张张漂亮的中国慈善牌。而他的“广告”,几乎都实实在在地投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这比那些投放巨额却令人生厌的广告,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如果从均衡理论分析,陈光标的举动正是以非均衡的方式打破现有慈善体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均衡体系。本人看来,陈光标就是立体人生、均衡发展的极好例子——他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管理者均衡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促使自然、社会、政府、企业、家族及个人等六大方面实现和谐、稳健、持续发展;他成功地运用了均衡体系的六大功能:常识、知识、见识、胆识、借势、识势;他的家庭很和谐,有漂亮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十年如一日地对老婆说“我爱你”“谢谢”“你辛苦了”;他是一个活跃的“文艺青年”,唱歌、出书、演讲来者不拒;他对国家忠诚,对朋友赤诚,对员工热诚,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他对外界的各种非议保持包容的心态,别人注册他的名字卖猪肉都能忍耐⋯⋯
总之,高调也好,张扬也罢,陈光标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付出,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的。中国需要更多的陈光标。
行之无愧天地,褒贬自有千秋。陈光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