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皖江产业转移宣纸区域经济两翼宣州 |
分类: 策划与学术交流 |
如今的宣州,正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特别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区域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宣州区作为“两翼”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致力于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望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凝聚城市发展之“魂”
实际上,在我国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要务,全国层面的引擎也业已发动。
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据悉,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一举措,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有“皖江”之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
近日,笔者应邀到宣洲区讲课,虽然与宣州区是“初次见面”,然“印象深刻”。宣州区地处长江以南,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链接着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数天的实地调查,并结合平素对区域经济规划与均衡发展的研究,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宣州区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自身独有的禀赋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腹地优势等,这些正是宣州城市发展的价值所在,“魂”之所在,科学、合理、均衡地将这些城市之“魂”凝聚起来、塑立起来、宣扬出去,将成为推进宣州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宣州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史前文化遗迹“陈山旧石器遣址”、古宣纸的发源地之一“周王胡家涝古宣纸遗址”等科考旅;游资源;有世界上最大的扬子鳄繁殖研究基地和观赏中心“中国鳄鱼湖”;有著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烟波浩淼的南漪湖等山水风光;有江南名刹溪口龙泉寺、京山堂等宗教文化景观;有龙泉洞、白云洞、神仙洞等岩溶景观;有谢眺楼、三国时期的龙溪塔、唐代景德寺塔等楼台塔坊景观;有水东老街、小胡村、洪林贡村等宋元明清古村落景观,这是发展的厚实基础。
其次,宣州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境内资源丰富,一直以来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东蜜枣、敬亭绿雪茶、宣木瓜、南湖银鱼等久负盛名,“古雪剑芽”高山绿茶、青草湖黄酒等20个优质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是华东最大的河蟹、三黄鸡繁育基地,全国四大反季节香菇基地之一,这是发展的有利条件。
再次,立体交通网无缝连接长三角,“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要素已显峥嵘。宣城高速公路建设在安徽全省一路领先,宣宁高速、宁绩高速、芜雁高速、宣南铜高速等陆续开工;合福铁路、皖赣铁路新建双线、黄山至杭州、合肥至杭州等高速铁路专线将全面建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宣城城市候机楼和城市货站已经开业,每天有4班旅客班车往返禄口机场;芜申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两条“水运航道”整治加速推进,届时,与长三角沟通的水上通道将畅行无阻。
均衡规划率先发展
当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笔者以为,宣州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如何充分发掘、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并形成较为成熟的经济优势;如何在众多的品牌产品中培育龙头品牌,增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领“区域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转变;如何根据区情实际,因地制宜,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示范试点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宣州科学发展新跨越”,这是宣州区提出的一个时期的发展主题。对此,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宣州区,要充分发挥优势,打造承接东部产业和资本转移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征的休闲旅游基地。
具体要统筹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围绕示范区规划抓布局调整;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产业集聚;围绕关键领域、特色领域抓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围绕重点产品抓龙头品牌建设。其中,尤其要注重特色产业与培育龙头品牌的均衡发展。一个地方能否发展的好,关键在于它能否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一是要依托政府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掘区域资源,采取制定战略规划、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构造社会网络、培育企业家队伍,形成区域优势,创造适合的外部环境,诱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当然,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硬性撮合合作会适得其反。
二是要坚持适合宣州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两翼。其中,要加快农业转型,主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个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先进技术和科技水平,统一经营向联合组织化经营。另一个是转变生产增长方式,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地发展,着力培育高技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发挥宣州作为历史上的著名商埠和商品集散地的优势,继承和发扬宣州重商亲商的传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使宣州真正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皖苏浙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
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要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出台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切实做好“对接”规划,争取国家有关支持,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示范点。在产业整合、市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规划制定方面,要做好统筹兼顾,充分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运作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点、线、面逐步推进的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资源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知识资本、货币资本、消费资本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区域领域内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分工协作,以此放大地区优势,实现“双赢”和“多赢”,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协调、稳健发展。快速发展战略的推行,一定会使区域间产生不均衡的情况,而推行均衡管理,正是寻求均衡发展“最佳解”的过程。
总之,皖江城市带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举措,宣城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诸多要素也已齐备,在新的征程上,只要全区一心、科学谋划、均衡管理,将真正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更有望率先成为皖江城市带中一簇腾飞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