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著作、文集 |
现代炒作手段层出不穷,仅仅运用某种手段,难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多媒体立体炒作便成为一种新的致胜之方。各种媒体的性质、受众群体和运作模式不同,只有熟悉它们,才能使各种炒作手段发挥效能并形成合力,产生预期效益。这对策划人来说,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
在图书界,近年来运用立体炒作大获成功的作品不少,但声势最大、见效最快的,当数1996年于丹的《论语心得》。于丹既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又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曾策划《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多个著名项目,她当然知道畅销的秘密。加上中华书局的策划高手共同策划,《论语心得》的畅销似在情理之中。那么,这本书是如何通过立体炒作获得成功的呢?
第一,巧借大环境的势头。
几年前,最受读者青睐的是外版图书。因为身处改革大潮中人们,每天面对变化的生活和无穷的机会,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有无所适从之感,很希望获得应对多变社会的良方,而西方的成功理念正好满足了读者的渴求。然后,当外版书热销数年后,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人们转而想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丹妙药,于是,国学热又开始成为图书业的主流。《论语心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可谓正当其时。
当然,大环境只是畅销的因素之一,否则介绍传统文化的书那么多,为什么《论语心得》独占鳌头呢?所以说,环境好坏是大家共有的,畅销的结果还得靠自己来创造。
第二,内容的时尚性。
于丹《论语心得》的核心是四个字:安顿人心。用一种轻松、通俗的语言,用现代眼光解读《论语》,书中处处可见这样的观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于丹的说法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认为她歪曲了《论语》的精神。也许她的说法并不符合《论语》的“真谛”,却特别能抚慰当代浮躁的人心。于丹认为:我们的物质水平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这种说法特别时尚,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难怪它会大受欢迎。
那么,于丹是否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歪曲了《论语》呢?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论语心得》当然不是《论语》本身,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一种仿古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品经营的铁律,消费者并不在意某种仿古商品是否原汁原味,更在意这种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向。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唐装”,跟真正的唐装并不是一回事,但它不是对唐装的歪曲,而是对唐装的创新。我们何不把《论语心得》也视为对《论语》的创新呢?
第三,借助央视《百家讲坛》的强势。
于丹《论语心得》的走红,跟《百家讲坛》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凡上过这个栏目的学者,随后推出的图书大都畅销。但于丹却把《百家讲坛》的强势用到了极致。她正好是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做客《百家讲坛》,连续讲了七天。在此期间,大家既有时间又有闲心听讲,观众人数自然比平时大大增加,印象也比平时深刻得多。这种时间安排是否于丹本人策划,不得而知,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书店包装,包出霸气。
假如你在《论语心得》上市后的某个日子走进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你就能发现于丹的巨幅照片,放在收款台边,而且书店到处可见推介《论语心得》的广告。假如你想打开《论语心得》看一看,然后决定买不买,你会发现找不到,因为你得直接到收款台交了款之后才能看到书的内容。这种促销方式即使不是空前的,也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是这种炒作方法并非每本书都可以采用,因为《论语心得》在其他炒作方面做足了功夫,才能使用这种“霸王”式销售法。
第五,签名售书,签出彩头。
签名售书并非新招,但新招、老招一起上,实行全方位轰炸,正是立体炒作的特色。据北京媒体报道, 2006年11月26日下午,于丹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名售书,据说一口气签售了8个小时,签售数高达8000册,也就是说,平均3.6秒钟签售一册。这样的业绩,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奇迹。但也有业界人士对这个数据提出质疑,认为不可能卖出了这么多。其实,不管是否卖出了这么多,策划者都会尽量往多里说,这好比打仗时向媒体多报歼敌数一样,总要给人造成一个大获成功的印象才好。因为顾客的消费并非理性而是感性的,多数人有趋同心理,一件大家觉得好的东西,会引来更多人争相抢购。所以,多报签售数对日后卖出更多书是有好处的。
第六,引发争论,争出火爆。
很多人批评《论语心得》误解了孔子,这正是该书的策划者希望看到的结果。假如这本书无人置评,才是可担心的。一般来讲,叫骂的人越多,书只会卖得热火。所以,即使没有人叫骂,策划者也会找几个人开骂,如果有人骂,就省事多了。
第七,网络宣传,造出声势。
据有关调查,《百家讲坛》的收视群体日益年轻化,于丹的“粉丝”大多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类人群正是活跃于网络的网虫,所以,进行网络宣传也是《论语心得》策划者的炒作重点。正是网络的激烈争论,使得这本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第八,电视广告,打出气派。
电视广告是成本最高的宣传方式,一般书商是不敢问津,除非对这本书的销售前景十分看好。但《论语心得》上市前,却一连在电视上打了好几天广告,也称得上大手笔了!
第九,名家推荐,推出说服力。
请名家推荐也是一种传统招数,但请什么样的名家,却值得细细思量。《论语心得》上市前,易中天因为做客《百家讲坛》讲三国并进而推出《品三国》等书,名声如日中天。所以,《论语心得》的策划者请易中天作序推荐,更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最后该书的销量超过了易中天的作品,于丹的名气似乎也盖过了易中天,恐怕连易中天本人都会觉得意外。
第十,国外造势,造出杀伤力。
假如中国人的东西,外国人也喜欢,那么毫无疑问也值得中国人喜欢——这是不少中国人惯有的心理定势。所以很多产品促销广告请来外国人帮忙夸奖。《论语心得》的策划也用到了此招,却比一般人用得高明多了。据媒体报道,于丹在新加坡举办讲座“《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吸引了约1200名新加坡公众前来聆听。这条新闻对中国读者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观之,《论语心得》一书几乎用尽了当代所有炒作手段,但它的成功主要不在于手段用得多,而在于手段用得巧,可谓有张有弛,有动有静,妙合阴阳。有的手段用得那么张扬、自信、有个性,有的手段却用得那么闲适、随意、不动声色,能把炒作艺术做到这种境界,成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