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策划与发展》第四章 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2008-07-01 10:54:59)
标签:

杂谈

分类: 著作、文集
 

    策划与发展—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在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所谓文化产品,是指图书、影视、歌曲、报刊、杂志、网络、各类艺术品、自然或人文景观等承载人类文化艺术的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品的消费比例还会持续增高,终将超过物质产品的消费而成为消费主流。所以,对策划人来说,研究文化产品的市场特点和产销模式,十分必要。

   相对其他商品来说,文化产品具有更明显的注意力经济的特点。所谓注意力经济,是指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吸引目标顾客的关注,从而激发其购买行为而采用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1997年,美国人托马斯·戴文波特和约翰·贝克出版了《注意力经济》一书,从此,“注意力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书认为,当信息的供给超过需要(个人所能消化),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下降。因此,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资讯(来自网络、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等),人们的“注意力”就变成了稀有而珍贵的资源。如何支配公众的注意力,就成了当代营销的重要课题。

无论生产或经营什么产品,首先必须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对文化产品来说,更是如此。为什么呢?一般产品的质量都有比较科学的检测标准,价格有成本核算为基础,文化产品就不一样,质量好坏,通常是一种感觉而已,大家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不好;价格高低,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核算标准。所以,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更需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产生购买欲望。

   如何引起注意呢?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心态上的,要把尊重放在首位,跟消费者坐在同一把椅子上对话,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迎合他们的需求,而不要居高临下。一个是技术上的,为了更好地迎合消费者,要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

如何进行准确的读者定位呢?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消费群。

    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应该针对特定的消费群而订做。无论图书、影视或其他,想迎合每个人的产品,往往是每个人都不感兴趣的产品。正如一句名言:“你想讨好每一个人,可能得罪每一个人。”比如“四大名著”,好像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的,书商在重新包装再版它们,似乎可以不理会什么消费定位。但实际上,在整个读者群中,想看“四大名著”的人只占极少部分,因为有些人已经看过,有些人尚未达到阅读水平,有些人不爱看古典名著,等等。那么,想看“四大名著”是什么人?这就存在读者定位的问题。定位不准,就会无人问津。

通常来说,一种文化产品有三级消费群:

    一级消费群。即特别希望获得该项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他们最有可能消费这种产品,所以在进行定位时,要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产品。比如“超级女声”的一级消费群无疑是少男少女,所以整个活动都围绕少男少女的兴趣特点来设计,搞得鲜灵活泼,所以办得很成功。

   二级消费群。即对这项文化产品兴趣一般的消费群体。他们受群体因素影响或一时兴趣所致,有可能消费这种产品。比如多数中年父母对“超级女声”兴趣不大,在没有别的感兴趣的节目时,也可能看一看。

   三级消费群。即不喜好此项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但他们可能出于其他目的会消费这种产品。仍以“超级女声”为例,有的中年父母认为这个节目档次太低,根本不屑一顾,但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联络感情,也可能成为热心的赞助与参与者。

  作为策划人,在对文化产品定位时,应重点考虑如何迎合一级消费群,也可同时兼顾二级消费群,对三级消费群则不宜抱太大期望。

 

   第二步:根据目标消费群量身制作。

   确定目标消费群后,在产品具体制作和促销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从包装到订价,从宣传到发行,甚至具体到主题的提炼,都要充分考虑到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按他们的喜好进行设计。

   比如,人民文学社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目标读者群是中学生。由于是翻印世界名著,内容上没有太多创新余地,只能在图书包装和产品宣传等方面多下功夫。那么,中学生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他们最易接受的是哪一种宣传方式?人民文学社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大规模正面宣传可能难以奏效,因此,他们经过精心策划,选择了“公益课堂”的方式,即在全国各大书城请特级教师办讲座,给中学生们讲“如何学好语文”、“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等等;在图书包装上,他们选择了比较轻松明快的封面和版式设计,并提炼出了“把‘文学名著’装进书包”这句对中学生较具诱惑力的主题广告词。而且,文学社的策划者们还考虑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对这套丛书的价格普遍进行了下调,每本书平均低于市场同类图书定价2到3元,以避免把“课外阅读”变成“课外负担”。由于读者定位准确,图书制作与宣传到位,这套丛书在两年间,创下了近两个亿的销售业绩。

    有些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比较广泛,适于各年龄段、各知识层次、各种职业的消费者,在策划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综合定位、群体兼顾。比如万里长城,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教授文盲,都想爬一爬。其他著名景点也是如此。大家喜欢的东西好像容易策划,其实最不容易策划,所以,中国很多旅游景点给人的印象是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总是让人开心而去,失望而归。由此可见这些景点的策划是失败的。虽然没有明确的消费者定位,但仍然需要体现一定的主题,在里面注入文化,注入灵魂。比如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主题是“制造快乐”,一切的活动都围绕制造快乐而设计,快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所以迪斯尼乐园才那样让人流连忘返,去了还想再去。这才是真正成功的策划。

 

   第三步:检验目标消费群的定位是否准确。

一种文化产品能否迎合目标消费群的兴趣,不仅依赖策划人和制作者对社会潮流的准确把握和市场经验,还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其中调查分析是最主要的手段。调查分析有规模大小的差别,这需要根据产品的规模大小来确定。但无论如何,事前的调查都不可缺少。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崇尚平实自然、通俗易懂,所以,他每做一诗,就要念给乡下的老太太听。如果乡下老太太都能听懂,文化素质较高者自然不会觉得晦涩。写一首诗都有必要调查一番,何况投入大量资金制作的产品呢?

    一旦发现文化产品与消费者的兴趣存在差距,就要果断地进行修正,绝不可抱着“敝帚自珍”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东西是优秀的,错误的是消费者不懂欣赏。比如,就有一些影视人抱怨中国的观众层次太低,不懂高雅艺术反而欣赏庸俗的作品,还有人抱怨中国影院对国产电影不支持,七八个放映厅,只留一个最小的放国产电影,其他的都用于放外国大片。其实,消费者永远都不会错,错的只是文化产品的策划人与制作人。假如一种产品对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自然会蜂拥而至,哪用着经销单位的刻意支持呢?

   总之,对文化策划人来说,你只有和消费者贴心贴肺,像亲人般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如此,你策划的产品才会受到消费者的钟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