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著作、文集 |
策划人的使命(1)解决问题
策划人,并非专指策划部门或专业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而是每一个正在或准备为自己、为团队或为国家进行策划的人。策划人有两大使命:一是解决眼前问题;二是谋定未来远景。
在解决眼前问题和谋定未来远景两个方面,有些人的侧重点正好相反。有的人“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眼光盯着眼前事务,从不考虑未来如何。记得多年前《人民日报》一篇社论肯定了“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做法,其理由是,“路本在地上,不在天上”。这篇社论弘扬的务实作风当然不错,但论据却似乎不够充分。路虽然在地上,也该抬头看看前面有没有叉路,有没有堵车,能不能通行。只顾“埋头拉车”,未必能顺顺当当到达目的地。这种方式,说得好听一点,是过于务实;说得难听一点,是鼠目寸光。
有的人只盯着未来远景,根本不管眼前如何。这就是“只抬头看路,不埋头拉车”。无论目光多么远大,无论把路看得多么清楚,不拉车的话,车子怎么会自动跑到目的地呢?好比今天衣食无着,当然要重点解决吃饭问题,饿着肚子研究如何成就大业,未免太夸张了。好比公司就要倒闭了,当然应该重点解决生存问题,制订如何成为一家国际化大公司的计划,不是太搞笑了吗?这种方式,说得好听一点,是务虚不务实;说得难听一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真正的策划人,既重视眼前问题,又重视未来发展。实际上是两者结合,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基础上追求未来发展。
无论从事任何事业,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既是障碍,也是机会。事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每解决一个问题,事业就会向前推进一步。问题各有不同的特性,解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疏通障碍点。
某件事遇到问题,不等于这件事的所有方面都出了问题。障碍通常只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部位。好比塞车一样,表面看塞了一里多路长,到处都有问题,实际上导致塞车的只是某个地段。把这个地方疏通了,塞车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曾买下一块石油藏量极丰富的土地。可它太小了,夹在别人的土地中间,只有一条极狭窄的通道,根本无法修建一条铁路运送笨重的钻井设备。盖蒂对此一筹莫展。后来,一位老工人建议说:“也许可以定制一套小型设备,建一座小型钻井。这样可以降低运输难度。”盖蒂心里一亮:既然可以定制一套小型设备,为什么不可以修建一条较窄的铁路呢?结果,这个超常规的主意解决了盖蒂的所有难题,他最终在这块地上竖起了油井,并赚得几百万美元。
一件很有希望成功的事,常常因为一两个障碍点而导致“全线塞车”,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来了,大功告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楼深锁二乔”,又是另一番景象。所以,障碍点通常就是成败点。为了消除障碍,在自身力量不足时,还需要“借东风”。
第二个要点是:另寻出路。
有些问题因条件所限,即使找准了障碍点,也解决不了。好比一把锁坏了,即是拿到钥匙,也无法打开。这时该怎么办呢?当然是砸烂了换新锁。干事业也是如此,实在到了此路不通时,应该调转方向,另寻出路。
美国企业家尤金尼·图尔奈初创业时,本钱有限,在长岛郊区以八折优惠价买了一家倒闭的电线号牌制造厂。这家工厂只有四台老式机器,十几个员工。当时,那些生产电线号牌的大型工厂都采用了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质量高,生产成本低,图尔奈的小厂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半年后就因亏损严重,难以为继。
图尔奈知道,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提升质量、降低价格。这就需要改进设备、技术,而他却没有资金,所以此路不通。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提升质量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呢?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条途径:变更材料。
当时电线号牌都是铝制的,价格比较贵,如果能找到一种便宜的替代材料,不是能降低价格从而提高竞争力吗?但是,什么东西可以作为铝的替代材料呢?图尔奈把自己关在工厂里,如痴如狂地研究。最后,他将一种韧性很强的白皮纸刷上一层透明胶,发明了纸质电线号牌。图尔奈把他的发明拿去申请专利,获得五年专利权。接下来就是生产。这种纸质号牌的价格比铝制品便宜三分之二,因此一上市就成了畅销货。半年后,图尔奈的工厂扩大了两倍,而且完全采用了自动化设备,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几年后,图尔奈成为亿万富翁。
图尔奈的目标是发展事业,而发展事业通常需要优秀的设备和技术。在条件不足时,他没有让这些客观因素成为事业的致命障碍,而是运用创新头脑,找到了新路。
作为策划人,既要有刻苦攻关的精神,又要有圆融变通的心态。从理论上来说,“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但在实践上,某些堡垒是不可能被某些人攻破的。好比一个人拿着一支破枪,去进攻“马其诺防线”,哪有成功希望呢?连强大的德国军队都得绕道而行。解决问题也是这样,某些问题是不可能被某些人解决。对自己确实走不通的路,就应该行变通之道,另寻出路。
第三个要点是:寻求帮助。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也不可能事事都能解决。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所有你不能完成之事,总有人能够完成;所有你不能解决的问题,总有人能够解决。那么,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应该去向人求助。
求助有两个要点,一是借人之智,二是借人之力。借智是指向别人讨主意,借力是指请人帮忙办事情。当然,借智和借力只是相对而言,别人帮忙办事肯定要用脑筋的,否则怎么办得好?
作为一个策划人,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要放开视界、放开心境,随时吸收别人好的观点、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当自己无计可施时,尤其需要向别人讨主意。
有些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经常有自己意想不到的好主意,所以,向别人借智时,不能光是眼睛向上,有时也要眼睛向下,向那些第一线的人员讨教。
向人借力,难度要大一些,不是你想要别人帮忙,别人就会帮你。必须付出足够诚意才行。有时候,还要给予相应的报偿。
春秋战国时,楚国和魏国联合进攻齐国。齐王无力应付,就派人请来智者淳于髡,诚心诚意地请求道:“楚、魏两国图谋进攻齐国,希望先生和我共同操心。”
淳于髡大笑,并不回答。齐王又问他,他还是大笑不答。一连问了三次,都是如此。齐王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先生是把我的国家当成儿戏吗?”
淳于髡说:“我哪敢把您的国家当儿戏!我是笑我家附近那些祭田的乡下人,他们用一盒子饭和一条鱼,祷告说:‘下等田地,收获一百车谷子;上等田地,更宜多收粮食。’我笑他们付出的太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
齐王马上明白了:“您说得太对了!”当即赏给淳于髡黄金千斤,兵车一百辆,并拜他为上卿。淳于髡立即动身去楚、魏两国做说服工作,凭三寸不烂之舌,使两国不战而退,齐国的危机也化解于无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人帮忙时,不要老想让人白帮。别人付出劳动帮你解决问题,好处当然不能由你独享。有时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还要事先策划一番。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忙,就是一个很好的策划。
古人云:“得人之力者无敌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于圣人也。”如果你善于借人之智,善于借人之力,就是超人,就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