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麦克司·威伯《夜》诗翻译的补充说明

(2007-10-16 23:23:38)
标签:

学习公社

威伯《夜》诗

翻译

柱子

边树

郭沫若

辜正坤

分类: 诗文翻译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边树(驴子归来)自己的诗写的很有味道,柱子比较认真地研读过Halliday学派黄国文教授的功能语言学在诗歌翻译方面的方法论,所以两人都看好我对麦克司·威伯《夜》诗翻译中“了”字的用法。而这个字,正是我感到最满意的地方。下面不妨将我正在撰写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粘贴过来,以印证边树和柱子与我的不谋而合,同时也与译诗爱好者分享。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再次把原诗放在篇首。

Night

Max Webber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短诗开篇的两个单词fainter dimmer,显然是诗人为了遵从诗歌简洁明快的原则,对“It is getting fainter and dimmer”作了最彻底的简化处理,让读者从faint dim两个单词的 /er/ 形式体味一种时光流逝的动感。因为英语中的比较级形式,除了进行比较的语用功能,尚有表示事物渐次变化的动态的功能。随着光的黯淡,四周渐渐地静了,于是第三个单词stiller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every moment中完成的。自然界的众多现象,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发生变化的,当人们果真“经意”的时候,往往对猛然觉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吃惊不小,因此才有Now night这样看似突如其来的结尾。

正如许多山水诗都是“声色并茂”的,威伯的《夜》也不例外。Fainter, dimmer是视觉上的感受;stiller是听觉上的感受。Every moment 是指夜幕降临时的具体的、动感的过程。Now night再次回到视觉之中。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借助辜正坤提出的多元化的翻译标准群将《夜》诗译成了:

麦克司·威伯

张佐堂译

 

淡了,暗了,喧嚣散了,不经意

夜色已然漫了

 

原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日光、光线等字,但fainter dimmer显然是针对光亮而言的,因此译成“淡了,暗了”。原诗中的这两个词代表着一个渐变的过程,译诗从“淡”到“暗”也是为了求取同样的效果。辜正坤将fainter一词译为“缥缈”确属传神之笔,日近黄昏,抬眼望去,景物若隐若现,缥缈不定,加上调置于前面的“一刻比一刻”五个字,把渐次变暗变黑的过程也体现得十分逼真。不过辜正坤认为郭沫若漏译了fainter一词,似欠公允。因为郭译中的第一句“愈近黄昏”已经暗扣了fainter一词。

Stiller 一词,初看起来,似含“夜深人静”之意,但本诗所渲染的重点显然不在深夜,而在自黄昏而黑夜之阶段,故用“喧嚣散了”来表示夜渐渐地静了。郭沫若译为“静愈静”,应属直译,辜正坤译为“一刻比一刻……安宁”,应属意译,笔者则是更为大胆的意译。

Every moment指天色由明变暗的方式状态,即辜正坤先生说的“摹绘了黑夜来临的不知不觉的渐进情形”,故而意译为“不经意”应该是符合原诗之本意的。

……不经意

夜色已然漫了

而且用“已然”两字表示一种不经意之间的突然发现,切原诗中now 一词的本意。原诗中的Now night押头韵,译诗尝试用“夜色”和“已然”模拟出一个头韵,以追求与原诗的形似。

“漫”字现代汉语定义是:“到处都是,遍”,如:漫天大雾。用漫字修饰夜色,笔者认为应该是可以的。而且能形象生动地表示诗人猛然发觉夜幕已然笼罩时的吃惊的心情。

辜正坤依据自己的翻译心得,指出该诗的标题和作者姓名可看作是全可译因素,其余部分是大半可译因素。而 fainter, dimmer, stiller 三个词都以 /-er/ 音结尾……/-er/ 效果是不可译的。[p375]

译诗中多处用了“了”字,首先是因为助词“了”字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完成,也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进行。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84页“了”条:(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词典中给出的例句有“天快黑了”等。其次,是因为“了”字的读音特别接近原诗中的 /-er/ 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