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孔乙己话“身态”

(2022-05-05 21:16:29)
分类: 绿卷:杂文
                          (题)与孔乙己话“身态”
                         
                                              齐世明/文
 
       到浙江绍兴,必造访迅翁故里,观罢这座于1988年1月即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鲁迅纪念馆)之所在,要不要走进其旁侧的咸亨酒店呢?不犹豫,要的。
       几桌几凳,哪一年仿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谁把盏?浅浅一啜, 入口一二枚桂皮煮的茴香豆……大脑兄似在朦胧中,他来了,竟是孔乙己!
       是酒店门前的“孔乙己”塑像?不分明。
       他来了,没有瘸腿,更非健步,而是温文尔雅地走来,落座于我对面。
       先生一向可好?
       他微微一笑,呷了一口酒,自然是绍兴黄酒,道:大先生“生”我102年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你又听了我一些八卦么?
       我从不关注什么八卦。倒是极想有机会问你几个问题。比如:迅翁怎么塑造的你?
       哦,孔乙己又呷了一口酒,黄酒,姿态舒缓,回应却爽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大先生曾这样答问(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也这样写我等,包括什么阿Q、渝生……
       大先生曾展开阐发过:“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那么,这段描写也其来有自吧?——
       鲁迅著《孔乙己》开篇即说,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正是其没落的尴尬处。
      哦,孔乙己看我的眼神有点闪烁。百年过罄,话及难堪的过往,“孔夫子”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呢。
      我给孔乙己又斟满了酒,黄酒,又道:我们不能不佩服迅翁对人情世态入木三分的观察。而“穿长衫的人”,这站姿与身态也有古之传承呢。
        这话题显然吊起了孔乙己的胃口,他未及呷酒,赶紧问:怎么讲?
        据说,明嘉靖年间,京城有一位擅名一时的裁缝,名世者在其所制衣服,长短、松紧、宽窄无一不贴身。一次,他为一名御史缝一件圆领服,先问询对方年限资历。常人常识,裁缝裁衣,只要量对方身体即可,何必问年限资历?
        裁缝回应:官爷您如果新官上任,意气正盛,往往挺胸凸腹,身体微微仰着,故而衣襟要前长后短;在职长了,意气平和了,衣当前后如一;如果为官既久,又欲升迁,体态颓唐了,对上仍“彬彬有礼”,前肢微微下俯,衣襟则应前短后长。不知道您年资,恐怕不合身啊!(“相公辈初任雄职,意高气盛,其体微仰,衣当后短前长;在事将半,意气微平,衣当前后如一;及任久欲迁,内存冲挹,其容俯,衣当前短后长。不知年资,不能称也。”〔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孔乙己舒了一口气,呷了一口酒,道:哦,清代周容著《春酒堂文集》有《裁衣者说》一文,也提到你说这位名叫厉成的裁缝及所言所行,当时还有一位少年“不唯名,只唯实”,对此发声反驳:有的人初进官场,不熟悉情况,所以低首下心,衣襟应当裁得前短后长;及至官当久了,日渐得势,昂首阔步,这时的衣服则须裁得前长后短。
        我给孔乙己又斟满了酒,黄酒,又说:无论裁缝言还是那少年语,无论你衣襟裁得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相类乎“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或“前恭后倨”(以前恭敬,后来傲慢),都很清晰地“说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规制着人们的身体语言。你也许想问,身体也有“语言”么?当然。且你站于社会的哪个层级,就有什么样的身体语言,正是通过这种看不见的手的牵引,每个人都被定位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等级序列中。
       孔乙己赞赏地连连点头,一口含了一二枚桂皮煮的茴香豆,边吃边道:此情此景,我见甚多矣!尤其是一进入官场,人们便没了各自的姓名,共同的姓名是:奴才。
       身既为奴,哪还会有什么个性?甚至连人性也多乎哉?不多也!
       我也不禁赞叹:您有见识,还有观点,那京剧《法门寺》中的小太监贾桂,让座也不敢坐,还说什么“奴才站惯了,不想坐。”明初的工部侍郎王佑攀上了宦官王佑,便不敢有胡须。甚至对人说,你们看看,我不长胡子吧,因为我是王振的儿子,爹不长胡子,我也不长胡子……
       孔乙己扬脖干了一小杯酒,有点愤愤地说:真是“侯门一入深似海”,有些人一入官场,没学别的本事,首先学的是这跪舔的“学问”:在上司面前当矮人、走矮步。对此,庄子就提出了“倒置之民”一说:在身外之物上丧失了自己,在世俗上迷失了本性的人,可称他们为本末倒置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哼!
       我亦一声叹息:相较上文擅于审官资之浅深,知衣之适体的京城裁缝,今之世人的目光也许更犀利、更通透?人们把大学里教的专业课都就饭嚼了,别说入官场,便是一入更宽泛的职场,也都迅速领悟了你说道的这“普世学问”,比如陪领导打乒乓球、打麻将、下象(围)棋,明明能赢也要输,还要输得真“像”。领导找谈话,谈什么不重要,坐姿最重要,坐沙发或椅子,你的屁股最多只能沾三分之一,如果只沾一点边你能坐住,那就不是一般功夫了。……
       一番交谈,抑或是酒酣耳热,孔乙己也平添了二分豪气,此际一拍酒桌,道:“倒置之民”为什么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呢?因为有“倒置之上司,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有“倒置”,下面自然多“倒置”!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像你讲的京城裁缝那一把锋利的剪刀,可以将官场与职场的陋习与弊病,一剪而光,痛快淋漓呢?
       这一拍,却将我从小憩中拍醒了。
                                             《杂文月刊,原创版》2022年5月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