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名票杨洁写汪正华先生

(2022-11-26 11:35:44)
我的启蒙老师汪正华先生
作者:杨 洁

我 15 岁时,汪正华先生正旅居香港。他的住处和我家相隔300米。母亲见我们姐弟都喜欢京剧,就请汪先生来教我老生。他教了我《坐宫》、《乌盆记》、《武家坡》的唱和念。还在一次堂会上和电影演员许可彩唱了《坐宫》(借的上海名票朱永福的红蟒)。老先生说:中国民族艺术必须口传心授。可那时的我,学戏是玩,一点也不上心。说不出汪先生艺术上的成就,只能说几件往事,以表怀念。

一 、马连良先生旅居香港,汪先生拜马先生为师 ,马先生给他说了一出《乌盆记》。1950年杨宝森先生被邀在香港唱了一期,汪先生作为里子老生在杨先生班里演出。由于他的嗓音条件和长相近似杨先生,除了在台上合作外,没戏时他总是站在幕边学习。为他以后在上海继承杨派艺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 1961年,我工作之暇有点想学京戏了。我买了《广播报》,把电台里放的杨先生唱段划出来,交给体育馆播音室的同事,请他帮我录下来,下午训练结束,跑到四楼播音室去听几遍。我学了一段《清官册》。在杭州比赛回京,在上海转车 ,我抓紧时间去汪先生家,哼给他听听,谁知就一段他给我纠正了几十处错误,他一边说我一边在唱词边上用符号记 。上了火车就躺在中铺上复习。车到丰台站,列车员要清扫车厢,火车停靠 20 分钟。我这急性子,穿好棉袄,下车在看台上背戏,完全忘了火车这回事,当我想起来,回头一看,那火车不讲人情,竟然关上门扔下我,徐徐挪动了。我急忙敲车窗,告诉队友把我行李替我拿着。车上的同伴们倒都明白了,换来的是一片大笑声。这辆车一走,我就穿过路轨,钻进一辆从山东回北京的车,等我跑步到出站口时,赶上了队伍的尾巴,不用再麻烦他们等我,只是谢谢他们帮我提行李。下一次出差前,领队必定要讲一句“不要再发生杨洁事件”。

三、我开始迷上了杨先生的唱,在上海外滩小商品市场买了一台国产616录音机,在信托行买了两块钱一盘的处理录音带,从收音机里把杨先生的唱段录下来学习。当我听不清唱词时我就给汪先生写信,把听不清的地方空出来,请汪先生填空,汪先生会像小学生那样,很认真地填好,原信寄回。汪先生对杨先生的唱词最准确,举个例子:《骂曹》中有一句唱我听不清,查了几本大戏考,都是“想一个妙计”或“施一个妙计”、“想条妙计”,和杨先生的词不一样,汪先生给我填的是“并无巧计骂奸曹”和录音里完全一样。

四、一次在他家饭桌上,他喝了几口酒,话就多了,说:我给你说一段《梅妃》吧!不行,你回北京没人给你拉,结果就给我说了一句“金乌坠”导板。

五、文革初期,我到上海出差,他说:我给你唱一句《沙家浜》你听听。我听出了发音位置和用气方法与原版的不同处,是杨派的风格。

六、改革开放后,我弟常来北京、上海玩戏,我有机会在前面垫一出。于是我跑到汪先生家里,请他给说说身上。汪先生说:你就这么走出去。他还以为我在北京住那么多年多少有点“道行”。岂不知我一步台步都不会走,怎么走得出去呢!我几十年住在北京,偶尔到上海出差才能去请教一下,所以没能学到什么东西 。

七、汪先生给杨宝森先生“音配像”是对传承国粹、继承杨派艺术的一大贡献。一天,张君秋先生找我,让我帮他们请汪先生来为杨先生的戏配像。我很高兴地接受这一任务。汪先生几十年来一直追随杨先生的艺术,不仅仅是唱、念,以及台上文戏的动作,而且在扮相、服装上都在找杨先生的范儿。他来配像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于是我开始打电话和他商量。汪先生一向低调,认为北京那么多人才,配不好怎么办?顾虑重重。我费了不少口舌才把他说通。第一出戏配的是《失空斩》。我从火车站接了他和盔箱师傅叶菊生,安排在中国戏校招待所后,拉他们到阜成门烤鸭店,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先生在那里为他接风。张先生说: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件事,是继承传统艺术功德无量的大事,将来这就是“教科书”。

汪先生为《失空斩》配像后反响很好,在音配像工程中属于上乘之作。这给汪先生增强了信心。我乘胜追击,请他来配《伍子胥》。按程序走,先给上海京剧院院长打电话,然后给叶师傅打电话,请他顺便带上《杨家将》的服装。这次安排在干面胡同招待所。第二天下午在广播剧场工作。汪先生戏熟,非常顺利,像台上演出那样,一气呵成。晚上,我看汪先生也很高兴,就和他商量,说:既然来了,不如把《杨家将》也配了吧!汪先生也没反对,只说:服装呢?我说:对不起没告诉你,给你备着了。于是,休息一天把《杨家将》也完成了。到此为止,我已经完成任务。其实他穿褶子最漂亮,《捉放曹》,《搜孤》等戏他最合适。但管不了这么多,也没有权利管。汪先生后来又配了《大登殿》、《二进宫》。音配像工程中汪先生的成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确实成了后人学习杨派艺术的教科书,留传后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