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我实现了准备许久的尽孝之举。我在北京城门附近的一片起伏的高地上购置了半公顷地,这片地正对栅栏天主教墓地。我将大部分面积建成一个花园,花园正中请人建了一座小礼拜堂,礼拜堂的地下墓穴用以安放我的祖母和最敬爱的父母的遗骨。花园一角的小地窖则将成为我和妻子的安息之地。花园的正门面对着栅栏墓地,那儿安息着令人景仰的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神父。
墓地的选址和布局本身已说明了我的想法。
1920年11月14日,祖母和父母亲的遗骨迁葬于此,迁葬仪式庄重肃穆。
晚些时候,我在这块地的另一半上盖了一座小别墅,计划作为我和妻子的终老之所,并将之命名为“慕庐:敬仰之室”,我将心怀对上帝的感激之情在这间小屋中度过余生,感谢通过父母从上帝那儿得到的一切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和教育。
难以预料的是命运对我未来的安排,未曾想我的“慕庐”竟然将从它所在的栅栏迁至比利时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而这一切是为了感恩上帝,感谢他通过父母给予了我的一切,通过耶稣基督不停歇的给予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一切。
——《回忆与随想》陆徵祥著 王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