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五十年代的保定京剧团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五十年代的保定京剧团作者:吴占良
五十年代的保定京剧团
看到今天保定民间京剧艺术活动很红火,遗憾的是没有一家上档次的专业剧团。五十年代的省城保定,曾有过一个相当不错的专业京剧团。我有一段时间参与了他们的工作,故保留着一些美好的回忆。
解放初期保定有一个京戏班子,其中不乏优秀的演员,如著名武生马又良,文丑杨幼堂,花旦李砚云,票友小生庄绍先等,但还不算正规的文艺团体,演出时聚时散,也没有经济基础。后来在市委领导的直接关注下,由文化局指导成立了建团委员会,从此有了正式的保定京剧团。
建团初期的重点是本着推陈出新的精神抓剧目改革,这给剧团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文化局委派我参与了这项工作。第一个戏是《白蛇传》,剧团花大力量对这一传统剧目进行了改造。这件事受到了当时文化部艺术局长田汉同志的关注,因为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对《白蛇传》进行过改编,他亲自到保定来看我们的排练,还提了具体意见,主要是说要增加小青的戏。改编后的《白蛇传》面目一新,大受保定观众欢迎,在大舞台连演10天,场场客满。
剧团又连续排练了《白毛女》、《木兰从军》、《闹天宫》等新老剧目,当时剧团的主演场地大舞台剧场整天锣鼓不断,白天赶练,晚上上演。观众中常有小孩子跟大人一起来,他们主要是来看马又良的孙悟空的。马是京剧行当中的多面手,文武全才尤擅武生,还是大家选举出来的团长。那时的团长并没什么特权,只是比别人更忙些,主要的任务还是演戏。那段时间里他主攻猴戏,是观众心目中的“活猴”。他还因《火焰山》中扮演的孙悟空获得了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员一等奖。
剧团也去基层演出,记得一次到白洋淀边的端村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划着船来看戏,戏台底下,附近水面上,到处都是人。
剧团在不断发展,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几位毕业生的到来又增添了新的力量。1956年夏天,田汉同志打来电话邀请剧团去北京演出,地点就在前门外的广和楼剧场。那是许多名角演出的地方,大家开始还有些忐忑不安,但演出效果还不错,前后去了两次共演出一个多月,那一段北京的报纸也作了报道。一天正在广和楼演出《木兰从军》,剧场管事的悄悄对我说,今天常香玉看你们的戏来了,那时正是她艺术的鼎盛时期,演得最红的又是《花木兰》,大家觉得有些紧张。没想到常香玉看戏后赞不绝口,兴致勃勃地来到后台,拉着扮演花木兰的青年演员安荣卿的手说:“你的花木兰很有特色,有精神,你又这么年轻,前途无量。”
在京期间我们曾去田汉同志家中做客,他谈起北京观众对我们演出的反映,说北京是京剧的大本营,你们保定京剧团能在这里站住脚,不简单。
此后不久,由文化部发文派保定京剧团送戏到内蒙等地慰问演出,大家对接受这一任务备受鼓舞。第一站在山西大同为煤矿工人演出,工人们相当热情,还有一个当地的剧团停止了演出来现场观摩。第二站是内蒙的呼和浩特市,剧团在当地最好的剧场大观楼演出。我们发现有一位特殊的年轻观众,穿戴整齐气宇不凡,带两个穿蒙古袍的随从,我们连演5天,他一场不落。后来才知这是来自青海的一位著名活佛,来呼市讲经的,因喜欢上我们的戏特意着便装前来观看。散戏时他还在当地领导陪同下到后台看望大家,连连夸奖:“孙猴子演得太好了”。最后一站是到包头为钢铁工人演出,那时包钢是新建成的国家重点项目,接待我们的市总工会负责人称我们为中央派来的慰问团。演员们也把演出当作政治任务,格外小心卖力。最后一场演出落下帷幕时,外面雷动的掌声经久不息,里面的演员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庆贺我们不辱使命,完成了文化部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那几年保定京剧团的发展应该是一步一个台阶上升的,尤应一提的是团里的经济始终自负盈亏,即便担负重大任务时,也都不需要财政的拨款,这一点是很值得反思研究的。
—— 保定日报
前一篇:剑川古城、沙溪镇
后一篇:保定市京剧团19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