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懋庸《长相思》

(2008-02-07 23:56:29)
标签:

杂谈

 《长相思》周懋庸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旧书新读。网上查得作者信息
南溪一中老校友千里寄书表深情
   2006-3-22  来源:宜宾市人民政府新闻办
近日,南一中收到了一份寄自北京的珍贵礼物——老校友周懋庸30本长篇小说《长别离》及热情洋溢的来信。

现年74岁高龄的周懋庸是著名翻译家、作家,1945年毕业于南溪女子初中(南一中前身),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央编译局,致力于西德文学和欧美工运研究,有多部专著、译著面世。周老的新作《长别离》及姊妹篇《长相思》,以中国名镇李庄为故事背景,寄寓着作者对故乡和母校长达60年的别离深情。(黄川模)

周懋庸,著名作家、翻译家。1933年生于成都。其母是李庄板栗坳张家后人。幼受良好家教,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专攻德国文学,发表过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散文及独幕剧。1958年毕业分配至中央编译局,从事国际工人运动研究工作。编著、翻译有《从红色“帝后”到天涯孤侣:昂纳克和玛戈特》、《有为与无为》等著作。1994年出版长篇小说《长相思》。2002年10月15日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周懋庸 2005年发表在《宜宾日报》上的《李庄歌——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

  李庄坐落长江源,    悠悠历史朔秦汉。

  山顶曾经开僰道,    山腹奇险置悬棺。

  明末清初战乱频,    蜀中荒芜少人烟。

  两湖两广移民入,    此举名曰填四川。

  李庄先人辟蓬蒿,    改作良田代代劳。

  民国年间具气象,    张罗李姓人丁旺。

  东邻虎视早眈眈,    铁骑踏我好河山。

  一夕之间失沈阳,    芦沟桥畔动刀枪。

  北京先失南京继,    鼙鼓惊天还动地。

  山河沦丧尚可复,    最惧文化无薪传。

  救亡图存几万里,    不辞流亡皆南行。

  颠沛流离湘桂滇,    敌机轰炸无处安。

  传闻李庄地偏僻,    可否栖身问消息。

  小镇贤良明大义,    热诚迎来精英聚。

  佛堂古庙读书声,    弦歌再唱是同济。

  营造社归月亮田,    史语所上板栗坳。

  板栗坳似桃花源,    傅老名居桂花院。

  倾情所务劳心力,    谔谔之士性不变。

  考古之父数李济,    羊街暂作安身地。

  至今当日旧街坊,    尚忆李老终日忙。

  生活艰难少医药,    一双娇女先后亡。

  戏台门板研甲骨,    辛苦当年董作宾。

  惨淡经营梁思成,    病骨支离林徽音。

  众贤如星难列举,    李庄从此声名起。

  敌寇飞机过李庄,    但见云树莽苍苍。

  上下城池均被炸,    唯有李庄静如画。

  李庄山水护国魂,    学术第一耐清贫。

  传来消息满江乡,    四强合力沦扶桑。

  八年抗战终见晓,    漫卷诗书喜欲狂。

  纷纷东下离李庄,    李庄寂寞剩余香。

  李庄风流一朝歇,    保存文化功不灭。

  五十余年人不知,    李庄无语空寂寂。

  前人历史不能忘,    岱峻立志传李庄。

  沧海桑田遗迹散,    八方搜寻付血汗。

  数载辛劳路漫漫,    发现李庄人惊艳。

  民族文化乃国脉,    常伴星辰与日月。

  抗日胜利六十年,    爱国精神代代传。

  李庄当年显精神,    不愧长江第一镇。

  板栗坳亦我故乡,    少小离家鬓发苍。

  我欲归乡归未得,    长歌一曲献李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
后一篇:艳照·昆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