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易南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王小波
首先申明:我不是王小波的FANS,也不是他的什么门徒走狗和忠实信徒。
有位编辑曾对我说过,她说我的文风跟王小波很有些相似。当时听了这话,我虽不以为然却依然感觉苦笑不得,因为我不知道这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也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因为我并没有刻意去学习去研究去模仿某个人,而现在,那个人却真真切切地被我模仿了。尽管这点我并不苟同,但文风相似,即是明证。这就说明起码我跟这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所交集,这样,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倒有点有点不谋而合,臭味相投的意思了。
很早之前就听说了一句话,大学时代,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能不读周国平。其实王小波和周国平都是很睿智很有才情的人,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别。王小波比较灵动,表达方式也比较随意和平凡,那些触动读者心灵的字句似乎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他的睿智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而周国平却偏于庄重,从那些充满哲思和文采飞扬的作品里,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度和笔触的锐利。
周是一个标准的智者,他的睿智通过他的作品表露无遗。而王是一个平凡的智者,他的睿智表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质朴却潇洒。王小波的智慧不是那种气势汹涌先入为主的智慧,而是那种乍看之下并不起眼,仔细玩味却又不得不令人敬服的睿智,是那种一点一点慢慢渗透的智慧,这种细微的智慧注定会在日后的某个毫无征兆的瞬间,悄悄地将我们打动。
王小波可谓一死成名。生前作品屡屡碰壁无人问津。可是死后身体还未曾冰冷,花城出版社就以罕见的速度推出了他的《黄金时代》三卷本,并且被一版再版。这种罕见的速度让人感觉出版社就在等他一死来作为炒作资本,这种罕见的销量又让人们感觉,他死得其所,他没有白死,出版社也没有白费心机。
事实上,王小波的“时代三步曲”并不是多么划时代的作品,很多人对他或者他的作品崇拜得恨不能上天入地,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昏头昏脑地人云亦云。真正读懂王小波者又有几人?他的“时代三步曲”,砖头样那么厚厚的几本,我还未读完就束之高阁,放了多少年也没想过想过再拿出来翻一翻。
在我看来,他的人,他的思想,哪怕是他当年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他情书中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要比他那些小说里面刻意的描述,更有价值。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价值,可以让他走多远,可以让文坛让读者关注他多久?
记得去年的今天,新浪博客举行“纪念王小波逝世十周年”活动,一时间关于王小波的纪念文章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名流草根70后80后90后,像个人样的都要过来插一足,为纪念王小波绞尽脑汁幂思苦想玩尽了花招。而现在呢?
而一年之后的今天,在第11个念头的4.11,还有几人想起王小波这个名字?
也许是08年出现了太多的喜庆和意外,台湾问题,奥运圣火传递,藏独活动,东航事件,这个明星又出艳照了,那个明星要结婚生娃娃了,哪个明星跟哪个明星可能有一腿了,随便哪一条新闻都比纪念一个已经死去11年的落寞作家要来得有意义有价值,所以从3月份的海子到4月份的王小波,整个文坛如死水一潭波澜不惊,没有任何表示纪念的活动,也很少见表示祭奠的文章。
不知是不是文坛已经此些人遗忘,或者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被祭奠和怀念的价值?包括那些曾经虔诚之至的门下走狗和一向话题颇多的未亡人李银河,都吝啬得只有只言片语。
不懂。
或许,这已经足够了吧,毕竟已经11年了!
易南2008.4.11
附:去年蚂蚁社区为王小波制作的纪念视频,很不错的视频,找了很久才找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