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2007.12.26《阳泉晚报》,现在此转载收藏。感谢晚报编辑田杰。
文//田杰
(一)
第一次接触易南的作品就喜欢上了。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浮躁而多变的时代,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独立清醒的认识,保持一种自负其责的精神,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大度和容忍,保持一种对朴实的传统的真善美的坚持,保持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贴近和热爱,特别是作为一位少年作者,能够做到这样,难免让有心的读者在纷纷扰扰的
“80后”作者中记住这个名字———易南!
1986年出生的易南眉目清秀,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给人的印象文弱而忧郁。其实,易南并非江南人,而是山西岚县人。他看重自己的北方血统,欣赏那一股古往今来的豪侠之气,或许,这是他不驯性格的源流。
山西岚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就是易南的故乡。儿时的易南也有梦,但是很朦胧,村外玉米穗暗黄色地起伏,田间父亲淌着汗水劳作,一切都映入这个少年人的眼里和心里。童年的时光飞快地流过。站在家乡的村口,看见太阳在身前的这一片壮阔的黄土坡上东升西落,他想,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走出故乡到外边的世界去,也许就是他曾经的梦的全部。
后来易南由岚县到太原到阳泉,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知识的丰厚,这一个梦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
2006年9月,他来到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站在壮美的教学楼前,久久地,他沉默不语,那一天,太阳的光影在阔大的校园草坪上飞快地移动,在他的眼里,那就是时间。
(二)
和中国许多孩子的读书经历非常相似,坎坷艰难筑成了易南的求学之路。
很难想象,易南曾经辍过学,卖过报,摆过地摊,做过酒店服务员、广告公司文员,幸运的是,年轻的他没有在这些风风雨雨中沉抑。他说“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人也一样”,于是,他一直在自己这块文学的土地里捡石子,以期种出好的庄稼。如此也就不难想象,年轻的他已担任《今日文摘》杂志社特约编辑、中国文化出版社山西地区特约编审、捌零图书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及星作家网站长,并策划主编出版了《芥子园文丛》、《星作家文丛》等文学丛书。
易南是一个痴迷文学并能够为之不懈努力的人。也许在冥冥之中,有那么一股神奇的力量将他的兴趣引向文学。很早他就开始了写作,在中学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文学,他的文章在杂志上屡屡发表,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少年作者。他爱读书,但却不滥读书,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去读,并且细嚼慢咽,品味其中的精妙处,像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正因为如此,他能从书中汲取各种营养,并能在不断借鉴的基础上力求创造自己的风格。
阅读,思考,写作,易南不舍昼夜。在许多学生把暑假当做可以释放自己的自由时间和机会,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尽情地玩乐的时候,文静略显书卷气的易南却抵御住了窗外的喧嚣与热闹,把自己关在学校和网吧写作。他用一个暑假整理了一部纪念自己清涩岁月的个人作品集《人在矮檐》。这位小伙子单薄的身体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毅力和精力!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魔力吧。一天十数个小时在电脑跟前,他从没有感觉过枯燥,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分散他在自由空间纵横驰骋的思绪。
如今,这部《人在矮檐》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
看易南的作品,字里行间感到一种令人沉浸其中的浑厚的感召力。我在想:这种感召力究竟是什么?回想了一下,觉得这种力量主要来源于反映真善美力量挣扎和反映人在迷茫中自我解剖的“真实美”。当然少不了作者语言渲染的魅力。
与同龄作家相比,易南写作题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而且注重细节和语言,叙事技巧也较为老到。“80后”作者多数容易陷入“自恋”和“自虐”的单一视角。相比之下,易南显得成熟,他的写作超越了狭小的自我视界,所呈现出的一些特性在同年代的少年作家中十分少见。
易南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别具特色的。夹叙夹议,特别善于运用人物语言及个性来展开叙述。这些特质表现在作品中,或以张扬的色彩,抒发浪漫的情思和青春的憧憬;或以高度的力感,赋予矛盾的世界和多变的人生以审美的意义……易南语言的再一个特点就是坦露真实。不仅常人忌讳的“P”等词语被作者轻描淡写地说出,而且将自我的放逐等通过作品“大张旗鼓”地暴露了出来。现实中不就是缺少这种面对现实的精神吗?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不想改正。
走近易南,他是真实赤诚的。如今,易南的活动舞台已经跨出了学校,作为新成立的阳泉市校园文学协会的主席,他正活跃在山城文学的舞台上。这个追梦少年说他不会停止文学创造的脚步,他要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积累生活经验,创造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点击加入【文化名博】 领取【文化名博】标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