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祖乃宣

(2012-04-05 20:09:57)
标签:

清明

缅怀

祭祖

寻宗

劳乃宣

外祖母

杂谈

分类: 心情记述

去年冬天,偶得一梦,见自己受邀去到先祖的大宅院游玩,只见雕塑画廊、花园喷泉,整幢庭院精美讲究,乃颇具气度的欧陆风格。又仿似遇见了当年遗下的满门老小,均着西式衫裤,撑长柄西洋伞,举止雍容,口吐莲花。事实上听老人讲,我家祖辈清末曾为钦差或太师,却并无留西洋的,但思想着实开放,女眷可读私塾并无需缠足。然,梦境真实如栩,似身临其境,能触摸到陈旧岁月的痕迹,虽百思不知其故,却冥冥中也有了想要一觅宗源的冲动。

 

再又,前几年到故乡小住,临水民宿中工整放置一部小书,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并地理人文。其中名人志就有先祖劳乃宣之名,但也许相隔岁月遥远,文字介绍寥寥。逐一百度查阅,才发现这位太祖爷爷,可能是我迄今为止能查到的最确切的有名有姓有史料的人了。

 

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河北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原来追溯祖宗根源,竟不料直到河北去了。)他是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劳乃宣坚持“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的修律方针,主张凡属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都纳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表现,目的在于抵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维持封建君主专制。

 

我从小,隐隐约约听老人讲过,外祖母劳氏一宗,确非江南本地人氏,当初祖先爷爷们,都在清末当朝为官,后奉旨差遣散落各地。我们这一支也是放了钦差,配以大宅院安置,于是太爷爷携了满门家眷都迁来此地。至于名号、官衔、等级,则无从查考了。只知外祖母乃家中独女,应该是生于1910年,闺名唤做麟麟官儿,可见自小便作了家中掌上明珠,既教读书识字,又任由假山水池的放纵疯玩。到了暮年,她与我闲来坐谈时,依然会脱口而出一个几个英文单词,比方说粉笔,她把嘴嘟起了拉长声调说:“乔~克”(Chalk),童年记忆难以忘怀,脸上表情也自然洋溢了几分娇俏憨态。推算年纪,劳乃宣应该是外祖母的爷爷辈或曾爷爷辈,想来爷爷维持封建专制,抵制改革风潮,到了儿孙辈,却西风日渐,县城也有洋教士,由得私塾或礼拜堂偶然听教几句洋文也无伤大雅吧。

 

度娘有查,这位老祖宗同治十年(1871年)中的进士,曾任过直隶知县。直隶又是哪里呢,不查不知道,这个古时省域,范围竟然涵盖了今日之京津、河北大部分地区,直隶知县的职级,想必也决不是小小芝麻。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诏进京,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授江宁提学使。宣统三年(1911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此处所谓京师大学堂,就是如今大名鼎鼎清华北大的前身,所以家族传说先祖是名校开创者之一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传说清末组建大学府邸,改革拼音乐律,这位生性固执的先人,也均参与其中,并有据可查:劳乃宣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这句话大赞,真得为太祖的先见开明鼓鼓掌!

 

那么这里提到的王照又是谁呢?据查此人系天津人氏,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话字母”方案的制订人。史料显示其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由此可见,劳乃宣与汉语拼音的发明关系,密不可分。另:劳乃宣坚持以封建三纲五常为修订法律的根本原则。他认为法律生于政体,政体生于礼教,礼教生于风俗,风俗生于生计。可见除却语言改革之外,也曾致力于律法制定。所以既是音韵学家,也是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先祖发誓不做民国的官,躲避到了山东青岛。后来张勋复辟,曾任命他为法部尚书,据传当时张勋任命的官们个个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唯独劳乃宣这位极顽固的老翰林借口年老誓死不去,别人劝他赶紧跑路,劳乃宣说:“我在前清时,不过是个提学使司,今蒙圣恩高厚,荐升执掌全国司法机关,虽到任数日,关于各省民刑诉讼案件,一件不曾办过,已有尸位素餐之诮,如果要是再擅离职守,越发对不住皇上了。如今之计,唯有抱定一个主义,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我现在就在大堂之上,悬挂一条巨大索,若是叛军入城,我就在这里悬梁自尽,效忠皇上。”张勋复辟时年1917年,但先祖死于1921年,想必是当时仅以自尽一说推诿而已。在我看来,此举到足见太祖脾性率直刚毅,颇具清末文人遗老风骨。

 

更记得家人曾提说有一位先祖做过宣统小皇帝太师,卒于山东,彼时溥仪不过3岁,还亲临吊唁。因光阴重重叠叠,家事口口传说,一直模糊不清到底是哪一位。查算了一下,溥仪三岁即宣统登基当年,应为1919年。如此看来,这位太师并不是劳乃宣,那么,他又是谁?往事如烟,浩瀚遥远,自己现世的许多往事都已模模糊糊,更何况经了百年的世纪追溯。历史烟尘无常事,恐怕,这个谜是再也无法解开了。

 

涂写此文时,眼前列祖列宗,均只模糊长须画影,是如梦中的开明革新,或似传世的固守封建?除却一丝血脉传承的好奇,其实都与现在的我没有太多的关联了。值此清明时节,食素诵经念及故人,外祖母的身影倒依然鲜活如昨。回想她这一生,经历清末民国的乱世,日本入侵的苦难,再到翻天覆地的全新时代,始终维持了一位大家闺秀端庄大度、宠辱不惊、识体磊落的风度气质,甚为不易。她,是我最为亲爱与思念的故人,整理先祖史料,也与她一脉相关。愿早日解脱轮回,从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合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