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论坛《如何认识中国》本周播出
(2012-06-15 11:17:06)
标签:
杂谈 |
在德国前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阿克曼看来,到现在他起码认识三个中国。认识文革后期的中国,一个极左、贫穷、非常政治化的中国;认识一个80年代的中国,一个刚刚从文革出来的,蛮有希望、理想,很兴奋往前走的中国;认识一个现在的中国,中国确实变成一个大国,较大的经济大国。人关注的可能更多是两个字,发财。他说:“对中国的恐惧感,特别在西方国家确实比较普遍,但是我觉得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中国是一个大国,外国人容易把中国看成一个形象,好像人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人穿衣服都是一样的,人吃的饭都一样,是让人家害怕。假如政府也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幸福的国家,每个人都高兴,没有什么矛盾,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外国人肯定就怀疑这种形象是否符合实际。假如中国把他里面的矛盾、不同的言词、不同的想法,甚至有矛盾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外国人理解这个中国和我们国家一样,是一个有很多问题,有成功、有成败,有不同颜色的、不同想法的国家,那人就开始不害怕了。所以国家我们可以认识,甚至了解。”
针对阿克曼的观点,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提出了他的看法。
针对我们表达现存的问题,外国朋友也善意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英国爱丁堡大学神学院院长斯图尔特·布朗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可以借鉴下20世纪英美的经验,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来解决你的问题,而不是努力把自己树立成一种完美模式的形象,一切都是完美的,漂亮的,因此中国就是成功的。如果我们在21世纪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对自己面临的挑战,这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让大家觉得我们是同舟共济的,我们携手建立起一些努力的措施。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文化顾问戴哈诺娃看来,中国首先要克服掉自己一种防备心理,这是一个关键。一个大象表现就不要像蚂蚁,大象就是大象,它就是丛林之王,中国应该停止害怕,停止有防御心理,要多一点自信,多一点淡定。
在本场论坛上,五位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针对中国的崛起,90后的年轻人提出了他们一针见血的看法。详情敬请关注山东卫视6月17日本周日6:30播出的《新杏坛》。